则殷,原名陈大濩,明代诗人
陈大濩(1498年-1583年)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则殷,号双溪,出生于长乐古槐,祖籍福建长乐江田,后来迁居至长乐县城东的司马第。他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后在思恩府任同知。陈大濩以子陈省贵的成就而名声显赫,陈省贵曾被封为通议大夫、监察御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陈大濩的生平和成就虽然在史料中记载不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被后人传诵,其中一首名为《十五夜舟中对月》的诗作尤为著名。
则殷,原名陈大濩,明代诗人
陈大濩(1498年-1583年)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则殷,号双溪,出生于长乐古槐,祖籍福建长乐江田,后来迁居至长乐县城东的司马第。他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后在思恩府任同知。陈大濩以子陈省贵的成就而名声显赫,陈省贵曾被封为通议大夫、监察御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陈大濩的生平和成就虽然在史料中记载不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被后人传诵,其中一首名为《十五夜舟中对月》的诗作尤为著名。
注释: 水国:泛指江南。 初静:刚刚平静下来。 霁色:雨过天晴的天色,也指晴朗的天空。 兴已怀鲈鲙:已经产生了归乡之志。 官犹滞马曹:官职仍然停滞不前。 孤舟对清夜:孤独的小船面对着皎洁的夜晚。 湖海思滔滔:在湖海之间,思绪如洪水般汹涌澎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作者旅途中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内心情感的作品。 第一句“水国人初静,江村月渐高”描绘了诗人在船上看到的宁静的水面和逐渐升高的明亮的月亮
陈大濩(1498年-1583年)是明代的一位诗人。 字则殷,号双溪,出生于长乐古槐,祖籍福建长乐江田,后来迁居至长乐县城东的司马第。他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后在思恩府任同知。陈大濩以子陈省贵的成就而名声显赫,陈省贵曾被封为通议大夫、监察御史、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陈大濩的生平和成就虽然在史料中记载不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被后人传诵,其中一首名为《十五夜舟中对月》的诗作尤为著名
明四川南充人,字逸甫,号松谷,一号青居山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检讨。 充裕王讲官九年,进至洗马。 裕王即位,上谨始十事。 擢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改武英殿,又陈时务因循之弊。 时先后辅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勾心斗角,以既不能为解,又恐不为诸人所容,故力引疾求罢。 隆庆四年,进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致仕。 卒谥文端。 著有《青居山房稿》。 生卒年
陈公懋是明代的诗人,字行之,号玉溪,无锡人,并曾筑有锡谷堂。 陈公懋的诗作以七言律诗见长,他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张俊墓》。该诗描绘了诗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哀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陈公懋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除了诗歌创作外,他还自号锡谷老人,著有《锡谷诗文集》。这部文集记录了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才华。陈公懋还被认为是碧山十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