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廌是明代的诗人,他是明代诗文作家、诚意伯,同时也是刘基的长子。
刘廌生活在一个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在明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与叔叔刘璟一同赴京,并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因刘璟拒绝继承爵位,皇帝决定封刘廌为诚意伯,并赐金锈衣服及鞍马、南门房屋等丰厚赏赐。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刘廌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刘廌是明代的诗人,他是明代诗文作家、诚意伯,同时也是刘基的长子。
刘廌生活在一个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在明代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与叔叔刘璟一同赴京,并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因刘璟拒绝继承爵位,皇帝决定封刘廌为诚意伯,并赐金锈衣服及鞍马、南门房屋等丰厚赏赐。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刘廌的社会地位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
【注释】 避河:避开洪水。巢:筑巢。 形势俯烟霞:地势形势俯瞰烟霞。 常坐垂门柳,遥看近水家:常常坐在门前的杨柳下,远望近处人家。 马牛连晓径:马和牛在清晨的小路上行进。 鸡鹜散晴沙:鸡鸭在水中散布着,阳光照耀下的沙滩。 冈上犹言热,城阴看藕花:冈上的天气还非常热,而城中则已看到荷花开放了。 【赏析】 此诗描绘了夏日东庄的生活图景。前四句写东庄的自然景色,后四句写东庄的日常生活
诗中刘逴以姜太公为例,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近不惑,但仍然怀揣壮志,渴望遇到明主施展抱负。他通过与历史上的姜子牙、郦食其等人的故事相联系,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安石东山三十春”指的是诗人自己,暗指自己处在人生的中年阶段,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里的“东山”象征着退隐后的生活和心态,而“三十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活力。诗人以此开篇,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高村晓发呈同旅 危桥徐度马,村口曙光分。 石势迎河立,滩声隔路闻。 莺迁明晓月,山小失春云。 谈谑长亭外,途穷赖有君。 译文: 清晨从高村出发,沿着险峻的桥梁缓缓前行。村口的曙光渐渐明亮,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石头的地势在河边耸立着,滩声传来,仿佛隔着道路都能听到。 鸟儿在清晨飞向明亮的月光,山上的小云彩已经消失不见。在长亭外与朋友谈论欢笑,虽然路途艰难困苦,但有你相伴我就不会感到孤单和无助。
【注释】 许昌:古都名,在今河南。客舍:旅店。西风:秋季的风。暮雨:黄昏时分的雨。捎(shāo)户:斜着门帘。分:指水滴落在阶上的声音。山迷:云雾遮住山峦。度:经过。已近重阳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日子,草木凋零,菊花开放。黄花:指菊花。 【赏析】 此诗是写诗人秋游时在许昌客舍的所见所闻。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西风吹暮雨”
首夏东庄 夏天的初伏,在城根的隍水里,波涛汹涌,宽阔如城。楼台倒映在水面上,仿佛是一面明镜漂浮在水上。鸟儿在杨柳树下窥探,鱼儿拨动着荷花游动。我赤足踩在凉云上,垂钓在清晨的月光中。何必追求山简那样的乐事呢!每日沉醉于习池之畔。 注释: 1. 首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2. 东庄:诗人的庄园。 3. 隍水城根阔:城的壕沟(隍),城外护城河的水,宽而且深,像城墙一样厚实。 4. 楼阴镜上浮
【注释】 “山自城西入海头”:指太行山自长治城西向渤海方向延伸。龙蟠:指太行山脉蜿蜒盘踞,形势如龙。遥障:远远地遮蔽着。凤皇楼:即凤凰楼,为辽代建筑。此指燕京(今北京)的宫阙。兵屯:指军队驻防。开府:指设立节度使等官名。车书会:指中原与北方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燕云十六州:指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宋太宗时,曾在这里设置过“雄、霸、瀛、莫、寰、朔、云、蔚、应、寰、朔、蔚、朔、云、应
【注】帝京:京城。谣,曲调名。其二:第二首。 袅袅垂杨荫玉河,锦鳞无数戏清波。光风细落晴烟动,日有行人击壤歌。 【解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他已经退居东都洛阳,过着闲适的生活。诗中通过“垂杨”“锦鳞”的描写和对“日有人”的叙述,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赏析】 此为《帝京乐》组诗之二,写诗人暮年归隐后在洛阳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袅袅垂杨荫玉河,锦鳞无数戏清波
注释: 鹊逐(追逐)玄蝉(黑色斑点的蝉)上下,鱼随花鸭(黄色的鸭子)沉浮。 问道尘中车马,何如此地消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生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鹊逐玄蝉上下,鱼随花鸭沉浮。” 描述了鸟儿在空中飞翔,而鱼儿在水中游弋的景象。这里的“玄蝉”和“花鸭”都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上下”和“沉浮”则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行动。这种对比
【注】闹店:市集。牧童:放牧的小孩。望远近:远望着。逐草白云隈:追逐着白云,在山坡上行走。细雨牛羊外:细雨中牛羊在外。村边蓑笠:村边的农夫戴着斗笠。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牧童在雨中放牧的景色。 首句“闹店雨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闹”,喧嚣;“店”是店铺,指市集;“雨中”即雨天。 次句“牧童望远近,逐草白云隈”,描写牧童放牧的情景。“牧童”、“远近”点明牧童的身份和位置
【注释】屯:驻扎,驻守。西境:西边的边境地区;避水行:避开流水的地带;豆中:豆田里。僻径:偏僻的小路;林内:树林中;炊烟:做饭时冒出的烟;深处:深山老林。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要屯铺西境”,交代了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在西部边境。次句“避水行西境”,表现了作者为了躲避洪水而选择了这个偏远的地方来驻扎。三、四句“豆中辟径斜”和“林内起炊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
刘隅是明代诗人。 字叔正,山东东阿人,生于嘉靖二年(1523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的一生虽然不算显赫,但在文学上有一定的建树。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古文等多个领域,其中《过宿州》是他较为著名的诗作之一
刘琮,字公贽,号可庵,又号梅轩,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生于海盐(今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是天顺年间的贡士,曾任松溪丞。 刘琮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生平同样丰富多彩。他是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次子,尽管刘表偏爱长子刘琦,但刘琮在娶蔡夫人侄女为妻后,逐渐获得了蔡夫人的支持。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的影响。例如,他的《二隐图》描绘了林下隐逸的生活,表达了与世无争、追求自然之情。
刘曙是明代诗人。以下是对刘曙的详细介绍: 1. 生平与仕途:刘曙,字公旦,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还是一位有志于抗清的士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及第后,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县,但尚未开始履职,南都即已沦陷。随后不久,清朝军队攻陷南京,弘光朝灭亡,苏州也落入敌手,刘曙选择避居邓尉山。 2. 忠义与抗争:顺治四年(1647年),上海诸生钦浩暗中联系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