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淳,号二何。
程乡(今梅州)人。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解元,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进士。
授山西翼城知县,调曲沃知县。
十一年(一六三八年)以卓异召入对策,授翰林院编修,任东宫讲读。
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
晚年归隐灵光寺三柏轩。
著有《三柏轩集》、《古今文范》、《诗艺》等。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〇五有传。
生卒年:1585-1665
李士淳,号二何。
程乡(今梅州)人。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解元,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进士。
授山西翼城知县,调曲沃知县。
十一年(一六三八年)以卓异召入对策,授翰林院编修,任东宫讲读。
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
晚年归隐灵光寺三柏轩。
著有《三柏轩集》、《古今文范》、《诗艺》等。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〇五有传。
生卒年:1585-1665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月夜山中感兴”,首句点题,表明了诗人在夜晚山中所抒发的情怀。“坐稳蒲团一事无”,写出了诗人入定后的心境:心无杂念,专心致志;“上方月色出扶疏”,写诗人入定后所看到的景象:月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的光影。“老僧偏有南楼兴”一句中的“偏”字用得巧妙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公车留滞已多年: - “公车”通常指的是科举考试的考试车辆。这里指代诗人因科举考试而停留的时间。 - “留滞已多年”意味着诗人在科举考场上停留了很长时间。 - 关键词“公车”和“科举”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 2. 卞璧逢时镜复圆: - “卞璧”指的是卞玉,一种珍贵的美玉。 - “逢时”表示时机恰好。 - “镜复圆”意味着镜子再次变得完整或恢复原状。 -
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子房辟谷志延年,我亦从游功未圆。 将入天台寻石路,先登峰顶望关前。 逢僧竹院谈空色,度曲宾筵听往还。 身寄烟霞星斗近,达人观化任推迁。 注释: 1. 子房:张良的字。张良是汉初杰出的谋臣、政治家,被封为留侯,他曾经在桥下凿出一条小路避开刘邦的追捕,后来封神时被封为辅汉三策的张先生。 2. 辟谷:道教术语,指不食五谷杂粮,以气为食物。 3. 志延年
月夜山中感兴 山寺钟声送夕阳,引来月色到东廊。 三更梦断觅残蝶,花影重重上短墙。 注释: 1. 山寺钟声送夕阳:描述山中的寺庙在傍晚时分敲响了钟声,送走了夕阳。 2. 引来月色到东廊:描述钟声吸引了月光,使得月光洒到了东边的走廊上。 3. 三更梦断觅残蝶:描述在深夜的三更时分,我梦醒后去寻找残存的蝴蝶。 4. 花影重重上短墙:描述花的影子重重地映在了短墙上。 赏析:
注释:青苔点缀着石头上的斑斑点点,我悠然地坐在水边垂钓。不要让飞熊(商末贤臣)进入帝梦中,因为磻溪深处才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诗人在山水间垂钓,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他欣赏青苔点缀的石上风景,悠然自得地坐在水滨钓鱼。他没有让飞熊(商末贤臣)进入帝梦,因为他认为磻溪深处才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句解读: 1. 青牛去后几千年,紫气东来今再圆。 —— 描述历史变迁和时光流转的场景,"青牛"可能象征着过去的时代,"紫气东来"则暗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2. 笔彩空中分造化,云峰象外剖天前。 —— 这里提到用笔描绘天地万物,以及超越现实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3. 松风瑟瑟和笙奏,川月弯弯依水还。 —— 通过松风和笙乐的声音描绘出宁静而和谐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夜晚的美丽景色
注释: 别墅访僧:在别墅拜访僧侣。 竹院逢僧:在竹林的院子里遇见僧侣。 坐石床:坐在岩石上。 风幡论罢日初长:风动的幡幔,讨论结束,太阳刚刚升起。 泉声不似人间语:泉水的声音,不像人间的语言。 楞严第一章:楞严经的第一篇,简称《楞严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禅宗修行生活的诗。诗人在竹林的院子里与僧侣交谈,讨论结束后,太阳刚刚升起,风动的幡幔也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泉水的声音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2. 老将至矣弗知年,愤乐循环何日圆。 3. 洙泗源流惭后觉,函关气候喜如前。 4. 高僧策杖勤提喝,舟子讴歌迭往还。 5. 江上曲终人不见,蒹葭白露望中迁。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庚子偕大岁和尚与傅司马等重登元魁塔文昌阁再赋十律。” - 庚子:指的是具体的一个日期或年份
注释:在古木的阴影下谈论涅槃,点头你也能理解参禅。 仙僧盘腿而坐,心中没有尘杂的想法,何必枕着流水洗涤碧绿的泉水。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禅意盎然的画面,通过诗人与仙僧的对话,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内涵。首句“古木阴中说涅槃”,以古木为背景,营造出宁静的氛围。第二句“点头尔亦解参禅”,则是仙僧对诗人的回答,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第三句“仙僧趺坐无尘想”,进一步描绘了仙僧的心境,强调了其超脱世俗
注释: 读书粲花别墅:在山深处,有大古树和日偏长,闭门谢世忘。 蘅然幽林无俗韵,云霞绝壁悟文章:在深幽的树林中没有世俗的气息,云霞和峭壁都是文章。 诗成晚唱闻樵径,琴罢流泉响石床:诗歌写成之后,晚上唱歌听到樵夫的小路,琴声停止后,泉水流淌的声音传到床下。 夜半却惊魑魅走,书声彻谷振琅琅:半夜的时候,却听到鬼魅走动的声音,书声响亮得震动山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读书时写的
明代诗人李公瓛,是一位德庆人,也是一位隐士,他的事迹在《清光绪德庆州志》中有所记载。 字伯震,明代宗景泰间隐士。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广东省的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在清代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研究,其中以《奉陪朝列大夫饶秉鉴题三洲岩》为代表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公瓛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
李时秀并非明代诗人,而是清代的广东英德人,字廷宾。他出生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在清道光年间被《广东通志》记载为举人。李时秀的生平事迹主要聚焦于他的官职和对地方的贡献。 李时秀的生平主要集中在他的行政生涯上。他曾在山东按察副使等职务上任职,但具体的时间线较为模糊,仅从清道光《广东通志》中可以略见一二。他的这些经历反映了他在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社会背景下的活动。 李时秀不仅在官场有作为
沈明远是明代的诗人。 字子远,号玉山道人,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生于浙江吴兴,与当时的另一位文学家顾德辉为同时代人。沈明远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以画竹石著称。他的书画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