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原名陈循,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85,卒于公元1462
明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
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累迁户部侍郎,再进尚书。
土木堡之变后,与兵部尚书于谦合谋,御也先。
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
循居政地久,熟悉政事,刚果能断,进言多采之。
英宗复辟,以循顺景帝意,改立景帝子为太子,杖之百,谪戍铁岭卫。
石亨等败,循上疏自讼,释为民。
有《东行百咏集句》、《芳州集》。
生卒年:1385-1462
德遵,原名陈循,明代诗人,生于公元1385,卒于公元1462
明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
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累迁户部侍郎,再进尚书。
土木堡之变后,与兵部尚书于谦合谋,御也先。
景泰中进华盖殿大学士。
循居政地久,熟悉政事,刚果能断,进言多采之。
英宗复辟,以循顺景帝意,改立景帝子为太子,杖之百,谪戍铁岭卫。
石亨等败,循上疏自讼,释为民。
有《东行百咏集句》、《芳州集》。
生卒年:1385-1462
诗句如下: 野望二首,其一 远违车驾逾三月,久抱衾裯滞一州。 南郭幽居嗟影独,西风落日使人愁。 天空绝塞飞鸿度,草满平原猎骑游。 何似桑干南下水,万山深处出卢沟。 注释与赏析: - 远违车驾逾三月: 描述了诗人远离京城已超过三个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久抱衾裯滞一州: 长时间困居在一个地方,形容了诗人在一地的孤立和无奈。 - 南郭幽居嗟影独:
东轩 半亩溪山旧卜居,往来尘迹事应疏。 春风门巷花开后,晓阁轩窗日上初。 频理琴尊留上客,闲携灯火读遗书。 时平隐逸皆徵用,丹诏行看下玉除。 注释: 1. 东轩:诗的标题。 2. 半亩溪山旧卜居:在半亩大的溪山中找到一个住所。 3. 往来尘迹事应疏:来来往往的尘土痕迹应该变得稀疏了。 4. 春风门巷花开后:春风使门前的小巷里的花朵开放了。 5. 晓阁轩辕窗日上初:早晨的太阳刚刚升起。 6.
【注释】 野望:在野外远眺,以抒写怀抱。 邦人:指当地的人,泛指百姓。 耆(qí)旧:年纪大的人。 猿啼暮雨佛山寺,鹤怨秋风香水园:猿猴的叫声伴随着细雨在佛山禅寺上空回荡;秋天的风带着寒意吹过水园,鹤儿发出哀鸣。 倚天琼岫小:高耸入云的山崖像被琼玉堆叠而成,显得非常渺小。 迸石玉泉温:清澈见底的泉水从岩石中迸射出来,水温温暖如玉。 太平自是多耕牧,禾黍牛羊日满村
山城月夜自和东行集句韵 蟾光如水浸清秋,防塞将军在戍楼。 千里无尘烽火寂,夜深犹起看旄头。 诗句释义与解析 1. "蟾光如水浸清秋,防塞将军在戍楼": - 蟾光如水:形容月光皎洁清澈,如同流水一般平静而明亮。 - 浸清秋:意味着月光将整个秋天的清冷氛围都映照得如此清晰,给人以深远的视觉感受。 - 防塞将军:指的是驻守边疆的将领,象征守护国家的忠诚与勇气。 - 在戍楼:在戍楼之上
【解析】 开平,即今河北宣化县。滦河发源于内蒙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东流经内蒙古多伦、围场、丰宁、隆化、承德、迁西、抚宁、昌黎等地,至乐亭县入渤海。“前朝故上都”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所建的中都城。此城为元朝立国后所建的第一座都城,也是元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 【答案】 开平,今河北省宣化县。滦河发源于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东流经内蒙古多伦、围场、丰宁、隆化、承德、迁西
沛县 汉高祖刘邦当年在这里吟咏过《大风歌》,荒废的台阁长满了野草,让人迷失了方向。 野云连接着砀山北边,溪雨洒落在丰县西边。 人们从远方来到这里,书信因为离开家乡而写。 鸰原千里相隔,落笔几行却泪流满面。 译文: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曾经吟咏《大风歌》的地方,荒废的台阁里,野草茂盛到使人难以辨认方向。那片荒野上的云彩似乎一直延伸到砀山的北面,而从丰县西面吹来的细雨则如同轻柔的音乐一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及情感的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全诗大意,然后结合重点句子进行赏析,注意从手法和情感方面分析,最后指出诗句在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 ①过徐州回銮处:在徐州的行宫里暂作休息。②遥想翠华:想象皇帝乘彩云而来。③象迹印汀沙:想象皇帝乘象而来。④晓日彭城地:想象太阳照耀着徐州的土地。⑤春风杨柳花:想象春风中杨柳发花。⑥独惭随使节:感到自己惭愧于跟随皇帝出巡
徐良彦是明代的诗人。 字季良,是南昌府新建人。他于万历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并逐步在官场上崭露头角。他曾由知县擢升为御史,后历任大理寺丞,最终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在文学方面,徐良彦以其深厚的诗歌造诣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
明江西高安人,字德远,号匡左。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出为浙江参政,进补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 开水田,建书院,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天启初官至兵部左侍郎,卒官。 曾搜访明初高启、杨基等集,刻而传之。 依冯琦原稿,编定《宋史纪事本末》,又有《元史纪事本末》、《莲华山房集》等。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