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贯是明代的诗人,字一卿,号韶山,是黎圭之孙和黎元昌之子。
黎贯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元昌是一位好礼之人,被乡人称为翠峰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黎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他的才华在十三岁时便已显露,能写诗,且对《易经》和《诗经》有着深厚的理解。
黎贯是明代的诗人,字一卿,号韶山,是黎圭之孙和黎元昌之子。
黎贯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元昌是一位好礼之人,被乡人称为翠峰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黎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他的才华在十三岁时便已显露,能写诗,且对《易经》和《诗经》有着深厚的理解。
北山篇 北山孤高凌紫氛,重峦叠嶂何絪缊。 玄关九锁藏丹地,霞壁千重集绛云。 中有三峰入参壁,悬梯织铁难登陟。 上支天关回斗杓,下瞰沧溟奠鳌极。 鸟道逶迤复几山,东望罗浮咫尺间。 琳宫羽盖长寂寞,桂父芝童时往还。 石梁巉岩不可越,六月阴厓积飞雪。 白鹤朝翔珠树云,青鸾夜舞瑶台月。 溪回径转接吾庐,暇日登临送日车。 炼药坛边逢玉铫,看棋石上阅金书。 琅玕叶叶今应长,几度烟霄疲梦想。 黄冠野服且归来
归韶峒山中 修途惭蹇步,守拙返丘园。 得罪非怀璧,穷途异触藩。 风尘凋壮齿,雨露负明恩。 鸣雁怜庄叟,雄鸠感屈原。 薄田馀稻秫,荒径有兰荪。 涧户窥书帙,山楹列酒尊。 马疲思服皂,鹤举恋乘轩。 岐路新知尽,沧洲吾道存。 樊笼今脱略,鹏鴳且飞翻。 力命今如此,浮荣宁复论。 【注释】 1. 归韶峒山中:指诗人归隐在韶州(今广东韶关)的峒山(即南岭山脉中的一处山峰)。 2. 修途惭蹇步
百丈飞泉 卷却银河水,青山应更清。 等闲评陆羽,来此读茶经。 注释与译文: - 诗句解析: 1. 卷却银河水:形容瀑布如银河般壮观,水珠四溅,如同被卷起一般。 2. 青山应更清:在如此壮观的瀑布面前,周围的青山显得更加清新、宁静。 3. 等闲评陆羽: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这里的“等闲”意味着随意地谈论。 4. 来此读茶经:陆羽在这里阅读有关茶的古籍,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和知识的滋养。 赏析:
注释:楼台在夕阳的余晖中,松树和梧桐树在秋阴之下。我打算在这云门山住宿,前面的溪水很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中的“鹧鸪返照”一词,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将鹧鸪的飞翔与夕阳的余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诗中的“欲就云门宿,前溪一水深”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注释】 仙迹:仙人的足迹。 鸾(luán):传说中的一种鸟,形似鸡。 瑶台风雾:形容风起云涌的景象极为壮丽。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芙蓉:即荷花,此处指莲花。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所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空灵、清幽、秀丽的自然风光图。第三句以“空”字点出“遗痕”,第四句则用“清浅”两字勾勒出石池水的澄澈和莲花的娇媚。整首诗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黎贯是明代的诗人,字一卿,号韶山,是黎圭之孙和黎元昌之子。 黎贯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元昌是一位好礼之人,被乡人称为翠峰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黎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他的才华在十三岁时便已显露,能写诗,且对《易经》和《诗经》有着深厚的理解
卢学益是明代诗人。 卢学易,字懋思,号太初,出生于东莞,但有附广西籍的说法。他于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考中举人,之后在连江等地担任官职,后因拒绝升迁而转任艖司。卢学益在文学上的成就和经历并未详细记载,但他的作品中仍可窥见其对自然景观、友人交往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描绘。 卢学益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可以从他的诗词中窥见一斑。例如,在《寄如麓弟》中,他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钱谷,字叔宝,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生活年代约在1580年至1572年之间。钱谷,字叔宝,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生活与艺术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谷出生于吴县(今属江苏苏州),自幼家境贫寒,早年失去了双亲。尽管面临种种困难,钱谷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与艺术修养。成年后,他拜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为师,通过自学和勤奋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文学和书法技巧。他的艺术生涯中
黎贯是明代的诗人,字一卿,号韶山,是黎圭之孙和黎元昌之子。 黎贯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成长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其父亲元昌是一位好礼之人,被乡人称为翠峰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黎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他的才华在十三岁时便已显露,能写诗,且对《易经》和《诗经》有着深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