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原名孙毓汶,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899
清山东济宁人,字莱山。
咸丰六年进士。
光绪间以接近醇亲王,渐与闻机要,十年,官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历典会试。
中日战后李鸿章签《马关条约》,廷臣多反对议和,毓汶力言战不可恃,光绪帝乃署约。
旋称病告休。
卒谥文恪。
生卒年:?-1899
莱山,原名孙毓汶,清代诗人,卒于公元1899
清山东济宁人,字莱山。
咸丰六年进士。
光绪间以接近醇亲王,渐与闻机要,十年,官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历典会试。
中日战后李鸿章签《马关条约》,廷臣多反对议和,毓汶力言战不可恃,光绪帝乃署约。
旋称病告休。
卒谥文恪。
生卒年:?-1899
鲻鱼 思归夜夜梦乡居,何事南宫尚曳裾。 家在越州东近海,鲻鱼味美胜鲈鱼。 注释: - 思归夜夜梦乡居:思念着回到家中。梦,幻想,想象;乡居,家乡的居处。 - 何事南宫尚曳裾:为什么还在南宫(古代官职名)裹徘徊、犹豫不决?南宫,古代官署名,指代官职或朝廷。曳裾,拖曳衣服,指迟疑不决。 - 家在越州东近海:我的故乡在越州东部靠近海边。越州,地名,今浙江绍兴市。东近海,靠近海边。 - 鲻鱼味美胜鲈鱼
释义:从此踏上了通向仕途的阶梯,希望立志于学海之中潜心修炼;是谁持着文选来评判,不要在面对宫墙之时感到惭愧。 注释:丹梯:指科举考试中殿试时上金榜的过程。伊:你。 赏析:这是一首以考场为题的咏物诗。作者借咏福建试院大门联,表达了自己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面对考官时的紧张心情以及对考官公正评价的渴望。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归田述感 秋水通沟洫,亭深到芰荷。 霏红洲蕊乱,隐映野云多。 花动朱楼雪,风含广岸波。 玉尊移晚兴,君子意如何。 注释: - 秋水通沟洫:秋天的水流入田地和村庄之间的沟渠。 - 亭深到芰荷:亭子深处可以观赏到荷花盛开的景象。 - 霏红洲蕊乱:红色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像被吹散的花瓣一样。 - 隐映野云多:山间云雾缭绕,与自然景色相互映衬。 - 花动朱楼雪:花朵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如同雪花一般的光芒
【注释】 扶病:有病在身。垂朱绂(fú):指担任朝廷官职,戴红绶。朱绂:古代官员所服的紫色丝织品,代称官印、官服。本无轩冕意:本意并不是想当官。轩冕:指高官大禄。直取性情真:只求本性真实。忧我营茅栋:忧心我的房子简陋。营:筑造。呼儿正葛巾:叫儿女披上葛布头巾。葛巾:用葛麻布制成的头巾。礼宽心有适:礼仪宽容,内心感到舒适。有适:舒服,愉快。对酒满壶频:对着美酒频频举杯。 【赏析】
归田述感其二 游子久不至,菁华岁月迁。 柴扉临野碓,土锉冷疏烟。 自愧无虾莱,人来坐马鞯。 四邻何所有,把酒意茫然。 注释: 1. 游子久不至:诗人长时间没有看到游子归来。 2. 菁华岁月迁:岁月流逝,美好时光已不再。 3. 柴扉临野碓:简陋的木门旁边是打谷用的石臼。 4. 土锉冷疏烟:指石臼周围的泥土因长期受冷风吹拂而变得干燥、疏松,散发出淡淡的烟雾。 5. 自愧无虾莱
归田述感 啅雀争枝坠,春鸥洗翅呼。 微生沾忌刻,朗咏划昭苏。 失学从儿懒,吟诗信杖扶。 百年双白鬓,随意数花须。 注释与赏析: 1. 啅雀争枝坠,春鸥洗翅呼 啅(zhuó)雀:指喜鹊,一种鸟类。争枝坠:争夺树枝上的栖息之处。春鸥:春季的海鸥。洗翅呼:清洗翅膀的声音。 译文:春天里,喜鹊们争相在树枝上筑巢休息,而海鸥则在水面上振翅高飞。 2. 微生沾忌刻,朗咏划昭苏 微生:微小的生命或生物
归田述感 凉月白纷纷,晴天养片云。 诗应有神助,喧已去人群。 乱后嗟吾在,愁多任酒醺。 晚酣留客舞,重与细论文。 注释: 1. 凉月白纷纷:形容月光如白色的绢纱般洒落,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 2. 晴空万里:形容天空晴朗无云,阳光普照大地。 3. 诗应有神助:意思是诗人的才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和帮助。 4. 喧已去人群:喧嚣的人群已经远离了这里。 5. 乱后嗟吾在:混乱之后,感慨自己依然在世
归田述感 江海三年客,萍蓬无定居。 此生遭圣代,高枕乃吾庐。 慈竹春阴覆,荒城鲁殿余。 开襟驱瘴疠,跋涉体何如。 译文: 我在江海度过了三年的漂泊生涯,像飘荡不定的浮萍一样没有固定的居所。在这个时代,我经历了许多事情,现在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享受着这片竹林带来的春天的阴凉,以及那座荒废的鲁殿留下的遗迹。我可以打开衣襟驱散瘴气和疠气,但我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奔波劳累? 赏析:
孙蕡(1334—1389),字仲衍,号西庵,是明代广东顺德人。 孙蕡的博学和诗文创作才华让他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发起并参与创建了“南园诗社”,对后世岭南诗人群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诗风雄浑而不失深致,展现了魏晋风度,这种风格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蕡不仅在诗艺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政治,明洪武中曾任虹县主簿、翰林典雅
徐炘是清代诗人,字吟香,号晴圃。 徐炘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展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不仅是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和深刻批判。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清朝晚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