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墫并非清代诗人,而是清末的学者和书法家。他与叶廷琯、陈鸿寿并称为“吴门三杰”,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文化人物。
刘墫,字时衡,号碉芗,是清代吴县(今江苏苏州)光福人。他生于1775年,卒于1854年,是一位庠生。在学术上,刘墫师从冯桂芬,受到其深厚的学术影响,并在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肆业,深受当时学者如钱大昕、费振勋的赞赏。
刘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笔尤为出色,格高气静,被誉为“古君子”。他在诗作中展现了对宋儒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射行实践的注重。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归砚山房遗诗》中,显示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刘墫作为一位学者和书法家,在清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和影响力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是研究清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