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材,原名邓柞,宋代诗人
邓柞,字成材(《栟榈集》卷二○),沙县(今属福建)人。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授建昌军签判。
金人破洪州,弃官归。
李纲宣抚湖广,辟为属,通判静江。
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由通判吉州擢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九),历知泉州、隆兴府。
有《焦桐集》,已佚。
事见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
今录诗八首。
生卒年:?-?
成材,原名邓柞,宋代诗人
邓柞,字成材(《栟榈集》卷二○),沙县(今属福建)人。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进士,授建昌军签判。
金人破洪州,弃官归。
李纲宣抚湖广,辟为属,通判静江。
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由通判吉州擢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九),历知泉州、隆兴府。
有《焦桐集》,已佚。
事见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
今录诗八首。
生卒年:?-?
注释: 千嶂雨,形容山势重叠,雨雾迷蒙。 秦人住,指古代秦国人居住的地方。 海风不断长松路,指风吹过长松林的道路。 万籁寒生苍玉麈,指万物的声音在寒冷中苏醒,就像玉石制成的麈尾。 此去江南山更深,指我即将离开这里前往江南地区(岭南),那里的山峰会更加险峻。 桄榔叶暗猿啼苦,指桄榔树叶已经变得暗淡,而猿猴们正在发出哀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人以白莲院为背景,通过对古树
【注释】 新岭庵:位于江西庐山东林寺附近,因有诗人白居易题名的“新岭”二字而得名。会唤谪仙天上去:李白曾自号青莲居士。天上去:天上,指仙境。扶将日毂出扶桑: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泛指东方。毂(gǔ):车轮中心插着的车轴。 【赏析】 这首七绝,写庐山胜景与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 首句写登庐山之所见,意在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诗人登上庐山,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辽阔壮丽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新岭庵:指一座位于山岭的新寺庙,可能是作者隐居或修行的地方。 2. 厌从薄宦思莲幕:“厌从”表示厌倦,意为不愿继续这种官场的奔波;“薄宦”指的是地位不高、生活艰辛的官职。这里的“思莲幕”即向往像莲花一样清高、洁净的生活环境。 3. 思见故人映玉山:表达对过去亲密朋友的回忆和思念,他们如同玉山一样令人敬仰。 4. 须信人生贵适志
在宋代诗人邓柞的诗作《新岭庵》中,我们可以找到以下诗句: - “三径从来半草莱”:这描述了一种荒凉的景象,曾经的路径已经被杂草所覆盖,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席门那为故人开”:意味着曾经的门扉是为老朋友而设,而现在却因为主人的离去而关闭,象征着一种离别和寂寞的氛围。 - “自惭不是梧桐树”: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能像梧桐树一样生长茂盛、受人喜爱而产生的自我贬低之感。 - “安得朝阳鸣凤来”
这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为邓柞。诗句“千尺长松矗太清,倚松栋宇与云平”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远的景致,其中“千尺长松矗太清”形象地表达了松树的高耸入云;“倚松栋宇与云平”则形容这座松树仿佛是建筑的一部分,与天空相接。 接下来是译文: 千尺之高的古松矗立于清澈的天空下,它倚靠着松树的栋梁与云朵平齐。我站在栏杆旁,心中只恐西风起,吹动这青冥之中的九万里路程。 此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他原本有归隐之心,但因生活所迫而未得成行。他在新岭庵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内心却无比宁静。 注释: 彭泽思归意未成,折腰五斗谩劳生。 彭泽,地名,这里指代诗人自己。折腰五斗,意思是说因为生计的压力,诗人不得不放弃归隐的愿望,继续在尘世中忙碌。谩劳生,意思是说这种忙碌并没有带来内心的满足,反而让他更加感到人生的空虚。 何如张翰秋风起,便忆鲈鱼莼菜羹。 何如张翰
【注释】 新岭庵:位于江西新建县,因建在庐山的南边,故称新岭。作者晚年隐居于此。避地:避难。不无因:没有无缘无故的。银汉:指银河。从天落:形容银河如从天上落下一样。一洗人间:把人间一切尘垢都洗刷干净。 【译文】 我笔下的文章确有神韵,这是西来避地的原因。 要看银河从天上落下,把人间一切尘垢都洗刷干净。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退居新岭庵时所作,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
谒姜相祠坟 布衣崛起秉洪钧(布衣:平民;崛起:发迹;秉:执掌;洪钧:指帝王的权柄。意谓平民发迹,执掌大权), 料事当年若有神(料事:预料;若有:似乎有;神:通“伸”,伸长)。 三尺孤坟封马鬣(三尺:古代长度单位;马鬣:马嚼子尖端;封:筑起;三寸为一尺), 一时直道犯龙鳞(直道:正路、正直之路;龙鳞:龙的鳞片,比喻权势)。 从容未见回天力(从容:镇定自若的样子;回天:使天地回转,形容力量巨大),
宋越州会稽人,字祖之。 齐廓弟。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两应制科秘阁皆首选,两对策皆在第一。 言论切直,遭排去。 后以著作佐郎知富阳,改南雄州签判。 会交趾进麒麟,唐据史传非之,众服其博识。 以职方员外郎致仕,筑庐于少微山以居。 有《学苑精英》、《少微集》。 生卒年
郑士懿是宋代的诗人。 在宋朝众多文学家中,郑士懿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通过《定斋集》等作品,他以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郑士懿生于福州宁德,字从之,理宗端平二年(1235)登进士。他不仅学识深厚,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曾历任太学博士以及婺州通判等职,表现出他在政务处理上的清廉与谨慎
刘植是宋代诗人,字成道,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担任大理寺簿的职务。下面将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作品风格、文化成就以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刘植生活在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宋代诗风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豪放派,也有细腻婉约的婉约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植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为宋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2. 生平简介与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