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元,号枯木,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初竭雪峰预禅师,次依佛心才禅师,后参妙喜于海上洋屿庵。
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住温州雁山能仁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
释祖元,号枯木,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
初竭雪峰预禅师,次依佛心才禅师,后参妙喜于海上洋屿庵。
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住温州雁山能仁寺。
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
偈三首 其二 注释: 1. “有佛处不得住”:意思是说,在有佛像的地方不能停留,因为佛像是象征佛教的神圣存在。 2. “踏著秤锤硬似铁”:形容佛像的坚固和沉重,就像踩在了秤砣上一样,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3. “无佛处急走过”:暗示人们应该避免在这些没有佛像的地方逗留,因为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物或危险。 4. “脚下草深三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没有佛像的地面上行走时所感受到的压抑和不安。
注释:雁山枯木实头禅,指的是禅宗的实相。不在尖新语句边,意指不要刻意追求新奇的表述。背手忽然摸得著,意指用心观察,便能发现其真谛。长鲸吞月浪滔天,形容禅宗的真谛浩大无边。 赏析:此诗表达了禅宗的真谛并非只存在于言语中,更在于实际修行中。禅宗强调“心外无法”,认为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性所变现,因此无需刻意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内容,只需用心去体验和领悟即可。这首诗以雁山枯木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禅宗的空灵境界
【注释】: “偈一首”,题下注:“僧道源” 小庵小舍小丛林,土地何须八九人。 “小庵小舍小丛林”,指寺院里的小房子、小院子,是僧人修行的地方;“土地”,“土地神”,指寺院的守护神。 若解轮番来打供,免教碎作一堆尘。 “轮番来打供”,即轮流做佛事或祭祀,为寺庙里的日常事务;“碎作一堆尘”,比喻这些供品被打碎后,化为尘土,没有一点用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寺庙里的日常场景。首句“小庵小舍小丛林”
注释:这盏灯被剔起之后,是火而不是光,它历尽劫难也没有照亮过。归堂时,我撞见了圣僧,几乎要当面错过与他相见的机会。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灯为题,通过对灯的描写,抒发了对佛祖、圣僧等佛教形象的崇拜之情。首句“剔起灯来是火”,用拟人化手法写灯,把灯比做“火”。第二句“历劫无明照破”,用“历劫”二字写出灯的经久耐用。第三句“归堂撞见圣僧”,诗人在归家途中遇见了一位圣僧,心中激动不已
竹篦 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 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 注释: 1. 竹篦:用竹子制成的梳子,用来梳理头发。2. 不触又不背:意为不接触也不违背,形容事物或人的行为举止既得体又自然。3. 徒劳生拟议:徒劳地产生各种想法和议论。4. 开口更商量:表示愿意与他人讨论或交流。5. 白云千万里:形容天空中的云彩辽阔无垠,比喻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智者的形象
注释: 1. 无地无锥未是贫,知无尚有守无身。 2. 侬家近日贫来甚,不见当初贫底人。 白话译文: 1. 我家里没有土地也没有钱,但我知道贫穷并不是真正的贫穷,只要有信念就能守住自己。 2. 我们最近很穷,但是看不到当初贫穷的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贫穷不是真正的贫穷,只要有信念就能守住自己。他还提到了他最近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现在看不到当初贫穷的人
苏坚是宋代诗人,与苏轼交往甚密。 苏坚(字伯固),号后湖居士,泉州(今属福建)人。他的文学成就和与苏轼的深厚友情都让他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苏坚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以临濮县主簿的身份监杭州在城商税,这期间,他与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对他的词作赞赏有加,两人的诗歌唱和颇多,展现了他们之间高雅的艺术交流。 苏坚在绍圣年间曾担任永丰尉,之后调任铅山知县一职。他在任职期间,继续与苏轼保持联系
严嘉谋是宋代诗人,字造远,临江军新喻人。 严嘉谋,字造远,生于宋临江军新喻,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事迹不仅体现了儒家学者的风范,还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下面将详细介绍严嘉谋的生平、贡献及作品: 1. 生平背景 - 严嘉谋出身于宋临江军新喻,是严九龄的儿子。在家族中世业儒,并教授乡里子弟,两代人共同致力于学术传承。 - 由于其学识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