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迨,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生卒年:1070-1126)(生年据《苏轼文集》附《苏轼佚
苏迨,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生卒年:1070-1126)(生年据《苏轼文集》附《苏轼佚
苏迨,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 轼次子。 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 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 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生卒年
罗附凤是宋代的诗人。 字桐江,生平的具体细节不详,这增添了对这位诗人的神秘感。在宋代,文人墨客众多,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罗附凤的诗作,如《挽赵秋晓》等七律,展现了他深邃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罗禧是宋代的诗人,字天锡,歙(今属安徽)人。罗禧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罗禧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诗风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社会动荡、国难当头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禧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精神面貌。他的作品多以咏叹宗统、抒发情感为主,如《咏宗统》。这首诗通过对豫章家族源远流长的描绘
宋泉州晋江人,字仪甫。 真宗天禧三年进士。 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 迁太常博士,洪州通判,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仁宗时上疏言边防偏重西北,疏略南方之弊,又陈便宜八事,于吏治、兵备、财政、民食等多所论述,得仁宗嘉奖,进史馆修撰,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尚书礼部郎中。 旋以荐举不当,被劾,出知扬州。 后为翰林学士,复以言事不合知河阳。 徙知河中,未行而卒。 年四十八。 生卒年:?-
苏寿元师是宋代诗人。 苏寿元师,字仁仲,号北溪,是宋代福州福安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备受瞩目,更因他对后世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而名垂青史。下面将从多角度介绍这位杰出的宋代诗人: 1. 生平经历简介 - 早年生活:苏寿元师九岁便能撰写文章,展现了过人的天赋。弱冠之年即游学太学,并以文名远播。宋亡后,他选择了隐居建阳,以《春秋》、《四书》教授学子,成为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