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元照,字湛如,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传天台教观,深明教律。
神宗元丰中住灵芝崇福寺,历三十年。
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
赐谥大智律师。
有《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园遗编》三卷传世。
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临安志》卷七○、七九。
今录诗四首。
生卒年:1048-1116)(《释氏疑年录》卷7
释元照,字湛如,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传天台教观,深明教律。
神宗元丰中住灵芝崇福寺,历三十年。
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
赐谥大智律师。
有《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园遗编》三卷传世。
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临安志》卷七○、七九。
今录诗四首。
生卒年:1048-1116)(《释氏疑年录》卷7
白云庵 道人倦逢迎,结庵就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祗可自怡悦。 注释: 白云庵:一座位于山中的道观。 道人:修行的道士。 倦逢迎:厌倦了世俗的逢迎和应酬。 结庵:建立小屋或庵堂。 就岩穴:在山岩洞穴中建庵。 静爱:喜爱。 空蒙:朦胧、模糊的样子。 积雪:像雪一样的云。 随风:指云彩随着风的吹动。 卷舒:卷曲展开。 触石:接触石头。 明灭
【注释】 僧统号求法,乃见出家心。 僧统的称号是“求法”,这反映出他出家的心志。 未审以何求,为求便等法。 然而他心中所求的是什么,是为了寻求某种方便之法。 了知求即法,无复更他求。 明白了追求就是追求佛法,不需要再去寻找其他的东西。 将求求佛法,何不自求求。 既然已经知道了追求佛法就是追求佛法,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去追求它呢? 【赏析】 《求法颂》是一首关于修行和悟道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僧统的形象
注释: 今古区区滚世埃,此中莲社为谁开。 从教靖节攒眉去,却喜刘雷拄步来。 百计坦平心地静,点光回照玉蕖开。 翻嗟当日陶彭泽,拍手空歌归去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诗人感慨于自己的身世和人生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之情。 第一句“今古区区滚世埃,此中莲社为谁开。”诗人感叹于世间的纷扰和喧嚣,感叹于这个世界的纷乱与复杂,感叹于自己的人生境遇。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
注释:在北山建造了松树小屋,已经非常清静旷远;栽上松树更显幽静寂寥。我喜爱松树金石般的姿态,不随风雨飘摇轻易改变。寒风呼啸时,合上琴弦引动松涛,郁葱的松林衬托着山色更美。等到要折取最高的松枝时,再和对岸千仞的岩石谈笑。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筑室于北山之上,与松石为伴,自得其乐。《题北山松轩》是一首咏物抒怀诗。作者筑室于北山之上,与松石为伴,自得其乐。首句写筑室之清旷、栽松之幽寂
释元照,字湛如,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传天台教观,深明教律。 神宗元丰中住灵芝崇福寺,历三十年。 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 赐谥大智律师。 有《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园遗编》三卷传世。 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临安志》卷七○、七九。 今录诗四首。 生卒年
宋代诗人释宗觉是“看话禅”派的创始人,他以诗歌见称,并与其他文人有过唱和。 字无象,号西坡,出生于乐清(今属浙江),俗姓郑。作为一位僧人,他在文学上同样有所成就,其诗作《题济川亭》便是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他的诗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释吉,字不详,是宋朝诗人。 释吉作为宋代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体现了个人的情怀和志趣。了解并研究他的诗歌,对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释元照,字湛如,号安忍子,俗姓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传天台教观,深明教律。 神宗元丰中住灵芝崇福寺,历三十年。 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 赐谥大智律师。 有《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园遗编》三卷传世。 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临安志》卷七○、七九。 今录诗四首。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