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熊,字时朋, 明代文学家,号九竹山人。与同时期的宋徵父并称为“两朱”。他因擅长写绝句而著名,并著有《诗镜》一书。
除了诗歌以外,他还涉猎绘画,书法和金石学等多方面知识。《明史•徐兆熊传》中记载,他于永乐元年(1403)进士及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另外,《明太祖实录》也曾记录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
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但他的人格和品质并未得到很高的评价。然而,徐兆熊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并且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徐兆熊,字时朋, 明代文学家,号九竹山人。与同时期的宋徵父并称为“两朱”。他因擅长写绝句而著名,并著有《诗镜》一书。
除了诗歌以外,他还涉猎绘画,书法和金石学等多方面知识。《明史•徐兆熊传》中记载,他于永乐元年(1403)进士及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另外,《明太祖实录》也曾记录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
尽管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但他的人格和品质并未得到很高的评价。然而,徐兆熊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并且成为了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题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如第一句“将发安远”中的“将发”是将要出发的意思,“安远”是地名,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将要出发到安远”,这是写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引出下文。第二句“检束琴书入帝都”中的“检束”“琴书”都是借指诗人的文采和才华,“帝都”即京城长安,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收敛整理自己的文才和才华进入朝廷,”这是写情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句进行赏析,即分三步走:先指出诗句的内容,再分析其思想情感,最后分析其在写法上的特点。具体到本题,第一句“亵息枌榆会正欢”,是说在祭祀祖先的节日里,人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非常热闹;第二句“分携忽又自江干”,是说突然之间大家分散开来,各自离去。这里“分”与“忽”相呼应,“别”与“去”相照应
赵宪副游飞来寺陪酌挹泉亭 五月名山雨,萧萧松桂秋。 亭虚凉籁入,涛怒乱帆收。 阿阁名丹凤,沧波问白鸥。 风流看世业,此念重悠悠。 注释:赵宪副游览飞来寺时,我们在一起饮酒。五月的名山被雨水笼罩,秋风中松树和桂花发出萧萧的声音。飞来寺的亭子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就像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飞来寺的亭子里传来阵阵涛声,使得乱动的船帆都收了起来。飞来寺的亭子旁有一座阁楼
飞来寺 雅爱名山上刹幽,飞来况复小瀛洲。江涵楼阁春云绿,寺掷萧梁古木秋。仙迹尚余丹灶在,猿归曾泣玉环留。诸天元自藤萝外,几度凭高散远愁。 注释: 雅爱名山:非常喜爱名山。 飞来况复小瀛洲:飞来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小瀛洲也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江涵楼阁春云绿,寺掷萧梁古木秋:春天的江面上,楼阁被春云覆盖,秋天的寺庙则落叶飘零。 仙迹尚余丹灶在,猿归曾泣玉环留:仙人的遗迹还有丹灶存在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生活在唐朝晚期。 这首诗的意思是:海畔何年印石苔,一尊遥向锦城开。悬知九夏冰壶迥,忽讶双凫天上回。楼敞薰风间玉麈,波衔新月出云台。诗成鳌首应先兆,眼见晴晖迅起雷。 译文:在海边,何时印下了苔藓,一樽酒打开,遥想那锦城,仿佛就在眼前。我知道夏天的冰壶一定很清澈,忽然惊讶地看到两只白鹭飞回天空。楼敞开来,吹来的清风夹着玉柄扇子,波涛中含着新月,从云台出来。诗歌完成了
【注】峡山飞来寺:在今湖北省宜昌市。 近:接近。 岂浪名:岂是随意命名。 楚甸:指湖北地区,楚为战国时楚国。 梁营:即“梁州”,唐代长安城有东、中、北三市,其中东市为繁华之地,称为“梁州”。 猿啸:猿啼声。 笙:古乐器。 蓬瀛:蓬莱、瀛洲,传说为神仙所居。 赏析: 此诗首句点出峡山飞来寺的地理位置,第二句表明诗人对寺庙名字的看法,第三四句写寺中景致,第五六句写僧人的生活
注释: 1. 闭户非耽寂,贪眠岂妒寒。 注释:闭门独处并不是因为喜欢寂静,而是想要休息一下以抵御寒冷。 2. 明珠虞剑视,红杏白云蟠。 注释:就像珍贵的珍珠和宝剑那样珍贵,我对待生活也充满了期待。红杏和白云在春天里缠绕生长,象征着生活的繁荣和美好。 3. 得失塞翁马,浮沉任氏竿。 注释: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就像是塞翁家的马匹一样,无论怎样都无法预测未来。生活中的起落变化就如同任氏的钓竿
李堂是一位明代的诗人,他以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李堂,字时升,号堇山,是明朝浙江鄞县人。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之后官至工部右侍郎,并曾负责总理河道等重要职务。 李堂的作品数量可观,有《正学类稿》、《四明文献志》及《堇山集》等诗集传世,其中不乏佳作。例如,他的《重游天童和同行王侍御韵》展现了他深邃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时代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