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束琴书入帝都,骊驹将发重踟蹰。
十年鸡肋惭丛桂,万里雄飞负壮图。
故国云山成睽隔,长途风雪任驰驱。
却怜双鬓催迟暮,何日扁舟问五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题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如第一句“将发安远”中的“将发”是将要出发的意思,“安远”是地名,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将要出发到安远”,这是写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引出下文。第二句“检束琴书入帝都”中的“检束”“琴书”都是借指诗人的文采和才华,“帝都”即京城长安,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收敛整理自己的文才和才华进入朝廷,”这是写情,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之情。第三句“骊驹将发重踟蹰”中的“骊轀”是一种古代的马,这里指的是送别的人,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送别的人将要出发了,还徘徊不舍”,这是写景,写出了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第四句“十年鸡肋惭丛桂”中的“鸡肋”是比喻无用之才,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十年来我像鸡的肋骨一样无用,愧对那些像桂树一样的人才”,这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愧之情。第五句“万里雄飞负壮图”中的“万里”形容空间距离远,“雄飞”是指有雄心壮志地飞翔,这里指抱负远大的志向,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有壮志凌云的理想,却只能辜负这壮志”,这是抒情,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第六句“故国云山成睽隔”中的“睽隔”就是分开、分离,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故乡在遥远的云山,现在被分隔开来,无法相见”,这是写景,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七句“长途风雪任驰驱”中的“任驰驱”是指任凭风吹雨打,不受任何阻碍,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路途遥远,风雪交加,我也任凭风吹雨打,勇往直前”,这是写景,表现出了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第八句“却怜双鬓催迟暮”中的“催迟暮”指衰老催促着人进入晚年,这里指诗人自己,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却可怜那年迈的双鬓正催促着我进入老年”,这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叹之情。最后一句“何日扁舟问五湖”中的“何日”指什么时候,“扁舟”是指小船,“五湖”是指传说中的五个湖泊的名字,这里指隐居的地方,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乘着小船到隐居的地方去,去询问那里的水乡美景呢?”这是写作者渴望归隐的心情。这首诗以旅途见闻为线索贯穿始终,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矛盾心理和对人生前途的感慨:一方面留恋官场生活和仕途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又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既不愿老死山林,也不甘心庸碌一生;既有壮志难酬的悲哀,又有壮心不已的豪情;既有对功名富贵的眷念,更有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构思巧妙,语言流畅,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是诗人辞官后告别长安回东阳家中途中所作。当时诗人已49岁,从青年时期起一直宦海沉浮,屡经波折,终于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于是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但一离开长安,他立即感到了失意。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成的。
首联写诗人将要离家出发,心中十分矛盾。“将发”点明时间地点,“安远”点明目的地,表明这次离家不是一般的旅行,而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实现理想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颔联用典抒情。“鸡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曹操尝以手令赐杨修:“鸡肋之骨,弃之可惜,食之无肉。”后用以比喻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诗人以此自况,说自己像鸡肋一样无用。“丛桂”典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欲从灵氛兮识所从,聊假日以须芳菲。”诗人以丛桂自比,表示自己怀才不遇。
颈联写诗人即将离开京都,回首往事,无限感慨。“云山”“千里”写诗人对京都的依恋。“睽隔”意为隔离、疏远。诗人与故乡的距离越拉越大,难以亲近,只好遥望着家乡的方向。
尾联写诗人即将离开朝廷,心中充满愁苦和无奈。“扁舟”典出《楚辞·渔父》:“渔父乃思虑焉,泣涕涟涟,去留不得与人谋。”诗人用典抒情,表示自己虽想远离世俗纷争的朝廷,但又不忍抛弃这繁华的人间世界。
此诗以旅途见闻为线索贯穿始终,抒发了诗人离别时的矛盾心理和对人生前途的感慨:一方面留恋官场生活和仕途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又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既不愿老死山林,也不甘心庸碌一生;既有壮志难酬的悲哀,又有壮心不已的豪情;既有对功名富贵的眷念,更有对山水田园的喜爱。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构思巧妙,语言流畅,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答案】
将发安远
检束琴书入帝都
骊驹将发重踟蹰
十年鸡肋惭丛桂
万里雄飞负壮图
故国云山成睽隔
长途风雪任驰驱
却怜双鬓催迟暮
何日扁舟问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