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全,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1036-1084),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5
释道全,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1036-1084),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5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法安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半生梦想到山宫,此日殷勤兴莫穷。” - 注释:半生(一生的一半),梦想(向往),山宫(山中的宫殿),此日(今日),殷勤(热情、努力) - 赏析: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一生的梦想,即希望有一天能到达山中的宫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今天,他又满怀热情地来到这里,想要尽情地享受这里的美景和文化。 第二句:“寺在烟霏空翠里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偈:“偈”在佛教中指的是一种简短的颂文,用以表达某种教义、思想或情感。这里的“偈”可能是诗人用来总结或强调前面内容的意思,或者是用于引入后面的诗句。 2. 一搥打透无尽藏: - “一搥”在这里可能是指敲击的动作,象征着一种力量或者行动的开始。 - “打透”意味着完全穿透或解决,表达了诗人的决心或力量。 - “无尽藏”通常指的是非常丰富或难以估量的东西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题宝严寺: 题目或题咏的对象为“宝严寺”。 出郭二十里,过山三用村: 作者离开城郭(即城外)二十里路,经过三个村庄。“出郭”指的是走出城池;“郭”在古代是指城外的地方。而“三用”,可能是地名或人名。 竹深疑有寺: 竹林很深,作者怀疑那里一定有一座寺庙。“竹深”指的是竹林茂密,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 路僻不知门: 道路偏僻
《题林景思权巢·其一》是北宋诗人释道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不嫌茅把盖头低”:这句诗描绘了林景思在权巢中的生活状态,他并不嫌弃茅草盖顶的简陋,反而觉得这样的环境更符合他的心意。 - “为爱平檐野雪迷”:这里的“平檐”指的是权巢的屋檐平整,没有过多的装饰,而“野雪”则形容雪花飘落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美景的喜爱。 - “自与芦花梦明月”:诗人将自己想象成一只鹤
【注释】 秋晓 —— 秋天的早晨。 飘飘枫叶草萋萋 —— 树叶飘落,草儿茂盛,形容秋景。 云压天边雁阵低 —— 天空中白云朵朵,雁群成队排成一字长蛇形,飞得很低。 何处水村人起早 —— 哪里有个靠水的小村庄,人家都起了。 橹声摇月过桥西 —— 船桨声把月亮也搅乱了(摇荡、摇动)。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村秋晨风景的诗。诗的前两句写秋景,描写的是一幅深秋时节的乡村画卷:一片片落叶飘零在草地上
【解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是一首咏物诗、即景诗。题林景思权巢二首之一,是诗人对“林景之巢”的赞美。林景,字景思,福建闽县人,元末进士;后隐居于福州西湖之畔的南台山,以耕读传家。这首诗写于其隐居期间,诗人以梅花自喻,赞美了梅树的清高和品格。 【答案】 ①田地虚明不受尘:比喻梅树清高脱俗,不染尘世尘埃。②巢中人是个中人:比喻梅花具有坚韧、刚毅的性格。③勿言一色浑无迹:不要认为只有一种颜色(梅花)
宋代诗人“释印”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实际上,宋代的确有著名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 宋代诗人中,苏轼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位,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赤壁夜游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书画大家,其诗、词、文均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壮丽山河,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情感
释道全,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乃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生卒年:1036-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