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 注释:子路提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先之,劳之”。
  • 赏析:此句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之一,即在治理国家时,领导者需要亲自示范,通过身体力行来激励和引导人民。孔子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推行政策和法规。

子路请益,曰:“无倦。”

  • 注释: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些关于为政的内容,孔子回答“勿懈”。
  • 赏析:此句体现了孔子对为政者持之以恒、不厌其烦的态度的重视。他提醒子路,为政之道在于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应放弃或懈怠。这强调了在任何职责面前都应保持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注释:子路问道如果卫国国君邀请孔子担任政务,孔子将首先关注什么。
  • 赏析:此问题展示了子路对政治事务的兴趣和好奇。孔子的回答是关于政治责任和道德的重要性,即“必也正名乎”。这表明孔子认为在处理政治问题时,首要的任务是确立正确的名分和规范,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性。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也是对社会整体和谐的追求。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 注释: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如普通的农民。
  • 赏析:孔子的这一回答反映了他对知识和技能的谦逊态度。他认识到尽管自己有深厚的文化和哲学素养,但在具体技术或实际操作层面上可能还不如普通人熟练。这种谦卑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学问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技能上,体现了儒家教育中重视实践和经验的价值观。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注释:孔子说,即使能够背诵《诗经》三百篇,但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那么这些知识就没有用处。同时提到,即便是有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也是没有意义的。
  • 赏析:此话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和实践结合的重视。他强调知识应当服务于实际的社会需求,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习。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注释:孔子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即使没有命令也会去执行;如果自身行为不正,即使有命令也不会听从。
  • 赏析:这句话深刻阐述了领导榜样的力量。领导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团队的行为和决策。只有当领导者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时,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促使他们自发地遵循指令并努力实现目标。反之,如果领导本身品行不正,那么即使下达的命令也可能因为失去信众的支持而难以被执行。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注释: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 赏析:此句反映出孔子对鲁国和卫国政治关系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相近,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这种比喻强调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各地区的政治发展和进步。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 注释:孔子评论卫公子荆,称赞他善于管理家务。开始时他说:“简单而已。”年少时他说:“已经很完备了。”富有时他说:“已经很漂亮了。”
  • 赏析:此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家室管理和生活细节的重视及其价值。通过赞赏卫公子荆在不同阶段的住所情况(从简约到美观),孔子强调了家庭管理中实用性和美感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对物质条件的评论,更是对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反思。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注释:孔子前往卫国,冉有驾车陪同,孔子说“人口很多”。冉有问下一步该怎么做,孔子建议增加财富后再教育人。
  • 赏析:此节对话展示了孔子在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的智慧。他认识到人口众多是社会繁荣的基础,但仅凭人口数量并不能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进步。因此,孔子提出通过增加财富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后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一过程体现了孔子对于经济基础与发展上层建筑相结合的重视,以及对于教育和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