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婀荷甘与神农学于老龙吉。神农隐几,阖户昼瞑。婀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谩诞,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仰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赍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
庄子 · 外篇 · 知北游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 · 外篇 · 知北游”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 诗句解读:
-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注释:中国有个地方的人,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处在天地之间,直接做人,最后回归自然。
译文:中国有一个地方的人,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处于天地间,直接做人,最终回归自然。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强调了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观念和偏见。
- “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
注释:“自本观之”,从根本来看;“生者”,指生命;“喑噫物也”,无声无息地存在于万物中;“相去几何”,距离相差多少。
译文:从本质上看,生命是无声无息地存在于万物之中,虽然有长寿和短命之分,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赏析:诗人通过观察生命的本质,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地位。
- 诗句解读:
- “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注释:片刻的议论也不足以评价尧舜和夏桀的是非。
译文:短暂的议论也不足以评价尧舜和夏桀的是非。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谨慎态度,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注释:果实有规律,人类的关系虽然困难,但可以通过相互尊重来建立。
译文:果实有其规律,人类的伦理关系虽然困难,但可以通过相互尊重来建立。
赏析: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思想。
- 诗句解读:
-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注释:圣人遭遇这种情况却不背离,超越它也不坚持。调和而适应它,是德;偶然而应对它,是道。
译文:圣人遇到这种情况既不背离也不拘泥,调和并适应它,是美德;偶尔而应对它,是大道。
赏析:诗人通过对圣人行为的描绘,赞美了圣人在面对不同情况时的灵活处事方式。
- 诗句解读:
-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注释:帝王兴起的地方,君王崛起的地方。
译文:帝王兴起的地方,君王崛起的地方。
赏析:诗人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 诗句解读: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注释:东郭子向庄子询问什么是道。
译文:东郭子向庄子询问什么是道。
赏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关于道的讨论,为后续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 诗句解读:
- “庄子曰:‘无所不在。’”
注释:庄子回答:“无所不在。”
译文:庄子说:“道无所不在。”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诗句解读:
-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注释:东郭子回答说:“必须等到一定的时候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蛄、蚂蚁那里。”“为什么那么下劣呢?”“在稻米、稗草那里。”“为什么更加低下呢?”“在砖瓦、泥土里。”“为什么更加糟糕呢?”“在粪便、尿尿那里。”“为何如此呢?”“因为在屎尿里。”
译文:东郭子回答说:“必须等到一定的时候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蛄、蚂蚁那里。”“为什么那么下劣呢?”“在稻米、稗草那里。”“为什么更加低下呢?”“在砖瓦、泥土里。”“为什么更加糟糕呢?”“在粪便、尿尿那里。”“为何如此呢?”“因为在屎尿里。”
赏析:这段对话展示了东郭子的无知与狭隘,同时也反映了庄子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 诗句解读:
- “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注释:只有不必追求,没有逃避物质的道理。至高无上的道就是这样,宏大的话语也是一样。
译文:只有不必追求,没有逃避物质的道理,至高无上的道就是这样,宏大的话语也是一样。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庄子对于道的理解,即道是超越物质的,不可捉摸的。同时,它也表达了庄子对于语言表达的看法,即语言无法完全表达事物的真相。
- 诗句解读:
- “周遍咸三者,不可故言。夫唯大人为能得法乎!物与之主。”
注释:周遍一切的三种东西,不能因此说。只有大人才能得到道啊!万物都是它的主宰。
译文:周遍一切的三种东西,不能因此说。只有大人才能得到道啊!万物都是它的主宰。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道的深刻理解,即道是包容一切的,是万物的根本。同时,它也是对大人的一种赞美,因为只有大人能够领悟和把握到道的本质。
- 诗句解读:
- “物物者与物际成正比。”
注释: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译文: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过程来实现的。
- 诗句解读:
- “不际之际,际之不节者,为物际。”
注释:不接触界限的地方,接触界限不适度的地方。
译文:不接触界限的地方,接触界限不适度的地方。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界限的重要性,即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界限,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
- 诗句解读:
- “我则已矣,人之公欲之者以为孰可久乎!”
注释:我已经满足了,一般人想要的东西认为是长久的吗?
译文:我已经满足了,一般人想要的东西认为是长久的吗?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欲望的态度,即我们应该满足于当下的生活,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地位。
- 诗句解读:
- “我则已矣,人之公欲之者以为可久乎!”
注释:我已经满足了,一般人想要的东西认为是长久的吗?
译文:我已经满足了,一般人想要的东西认为是长久的吗?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欲望的态度,即我们应该满足于当下的生活,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地位。
- 诗句解读:
- “彼且以己为棺椁矣,犹未免丧乎!”
注释:他还将自己当作棺材了,难道还会免于死亡吗?
译文:他将自己当作棺材了,难道还会免于死亡吗?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生死观的独特见解,即生与死是自然规律,无法回避。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过于沉溺于名利和地位之中。
- 诗句解读:
- “彼且以己为牺尊矣!”
注释:他还将自身当作牺牲品了。
译文:他还将自身当作牺牲品了。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态度,即我们应该超越自我中心,关注他人的需要与利益。
- 诗句解读:
-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休我以死!”
注释: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形体,劳累我们生活(生存),让我们安逸享受衰老的时光,让我们安享死亡的结局。
译文: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形体,劳累我们生活(生存),让我们安逸享受衰老的时光(晚年),让我们安享死亡的结局。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生命历程的感悟,即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坦然面对。
- 诗句解读: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注释: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无尽知识的目标,危险啊。
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无尽知识的目标,危险啊。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有限性的认识。他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不要过度追求知识,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的生命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