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之子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弟子曰:“不然。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鱿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薛女}狐为之祥。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举贤则民相轧,任和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盲者不能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形之与形亦辟矣,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趎勉闻道达耳矣!”庚桑子曰:“辞尽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

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见老子!”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性情而无由入,可怜哉!”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

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曰:“然则是至乎?”曰:“未也。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儿子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

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窃者有实。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费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虽然,不可知者也。

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为是举移是。

请常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诗句: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

译文:庄子的《杂篇·庚桑楚》中,提到有一个名叫庚桑楚的人,他得到了老子传授的道,于是在北方的畏垒山上居住。

注释:本句中的“老聃”和“庚桑楚”指的是庄子的朋友和弟子,“畏垒山”是庚桑楚居住的地方,“道”指老子所传授的哲学思想。

赏析:此句描述了庚桑楚与老子深厚的师生关系,以及庚桑楚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这种描述体现了庄子对道家隐逸生活的推崇。

译文:他的臣子们都因为知道太多而离开他,他的妾因为太善良而远离他;他的住所拥挤不堪,他的工作繁忙至极。
注释:这里的“画然知者”和“挈然仁者”分别形容了庚桑楚的臣子和妾的性格特点,“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描绘了庚桑楚的生活状态,“相与言”表示畏垒山的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此事。
赏析:这几句描绘了庚桑楚所处的环境与他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庄子笔下的理想生活——简朴、自然。

译文:三年后,畏垒山的土地变得肥沃,山民们纷纷议论着这位新来的先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变化。
注释:这里的“洒然异之”和“庶几其圣乎”表达了山民们对庚桑楚到来的喜悦和对可能成为圣人的期待。
赏析: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山民们对庚桑楚的到来的热烈欢迎和高度期待,体现了庄子笔下的社会和谐与人民对知识的重视。

译文:然而,庚桑楚听到这些议论后,却选择了南面而坐,没有表现出任何欣喜之情。
注释:南面而坐是指古代帝王的坐姿,这里用来象征庚桑楚的地位或态度。
赏析:“南面而不释然”反映了庚桑楚对于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超脱,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外界议论的冷静和超然。

译文:他的弟子对此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庚桑楚会如此平静地面对这一切。
注释:弟子们对庚桑楚的态度感到不解,“异之”表示他们对庚桑楚行为的疑惑。
赏析:通过弟子们的疑问,展现了庄子笔下的师徒互动和弟子对师德的好奇。

译文:庚桑子曰:“我与众弟子无异,为何独你不同?春日万物复苏,秋日收获满仓,这都是自然规律。”
注释:这段话解释了庚桑楚选择隐居的原因,强调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赏析:通过解释自然规律,庚桑楚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即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译文:弟子回应说:“但寻常百姓的生活也充满乐趣,我们只是希望效仿那些贤人而已。”
注释:这里的“先善与利”指的是追求善行和利益,“先善与利”是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观念。
赏析:弟子们的回答显示了他们对于道德实践的追求,以及他们希望效仿那些贤人的愿望。

译文:庚桑子曰:“我之所以不释于老聃之言,是因为我认为真正的智者不会因外界言论而动摇。”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庚桑楚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外部评价的不认同。
赏析:庚桑楚的回答展示了他对知识和真理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外界评价的不屑一顾。

译文:学生们询问:“您是否认为我们理解错了您的教诲?”
注释:这里的“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鱿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薛女}狐为之祥”是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来解释庚桑楚的观点。
赏析:通过寓言故事的解释,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庚桑楚的教导,即顺应自然,不与他人争夺。

译文:老师回答道:“你们年轻人应该明白,无论是大鱼还是小鱼,都不应该过于贪婪,否则就会陷入困境;无论是强壮的动物还是弱小的生物,都应该保持低调,以免成为猎物。”
注释:这里的“夫尊贤授能”指的是尊重人才并给予他们机会,“先善与利”则是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之一。
赏析:庚桑楚的话语强调了顺应自然和谦逊的价值观念,这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文:学生们继续提问:“那么,对于像畏垒这样的普通民众来说,难道就没有值得学习的榜样吗?”
注释:这里的“夫子亦听矣”是庚桑楚对学生的回应,表示他已经接受了学生的问题。
赏析:庚桑楚的回答展现了他对教育的开放态度,愿意听取学生的反馈和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

译文:学生们问道:“您不觉得这些意见很有启发性吗?”
注释:这里的“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是引用历史人物尧、舜来说明尊重贤能和给予利益的传统价值观。
赏析:通过引用历史人物的例子,学生们进一步确认了庚桑楚的观点的重要性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