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向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经 · 菩萨品第四
翻译:
佛告诉弥勒菩萨:“你去向维摩诘问疾。”弥勒对佛说:“世尊!我无法前往向他问疾。为什么?我想起过去,曾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讲解如何获得不退转地的修行,那时维摩诘告诉我:‘弥勒!世尊授与你的仁者记,你一生都将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种修行从何时开始呢?是过去生吗?未来生吗?还是现在生?如果是过去生,那过去生已经灭去;如果是未来生,那未来生还未到来;如果是现在生,现在的生死无住,正如佛所言。比丘,你现在也是出生、衰老、死亡,如同现在一样。如果通过无生命状态才能接受记念,那么无生命即是正位,在正位中也无记念,亦无法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又何来弥勒获得一生记念的呢?是从像生得受记念吗?还是从像灭得受记念吗?如果说像生得受记念,就像没有生过;如果说像灭得受记念,就像没有死过。一切众生和万物皆是如此,一切都法也是如此,众圣贤亦如此,至于弥勒更是如此。如果弥勒能获得受记念,那一切众生也应得此记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者,非二非异,如果弥勒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所有众生也将同样获得,因此这是为何呢?因为所有众生都是菩提相。如果弥勒能够灭度,那所有众生也将同样灭度,所以这是为何呢?诸佛知道所有众生最终都会归于寂灭,即涅槃相,不再有其他变化。因此弥勒没有必要以此法诱骗天子们,也没有任何发心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也没有退步者。弥勒!应该让这些天子们放弃对菩提的见解,为什么呢?菩提不是可以通过身体或心灵获得的,也不是通过寂静涅槃来理解的,而是通过消除各种见解来实现的。不观视为菩提,是因为脱离了所有的执着和原因;不行视为菩提,是因为没有留下任何记忆;断视为菩提,是因为舍掉了所有的认识;离视为菩提,是因为摆脱了所有的妄想;障视为菩提,是因为障碍了所有的愿望;不入视为菩提,是因为没有任何贪著;顺视为菩提,因为顺从于如来本性;住视为菩提,因为居住于法性;至视为菩提,因为达到了实际;不二视为菩提,因为离开了意和法;等视为菩提,因为没有分别心;平等视为菩提,因为没有差异;无边视为菩提,因为没有界限;无生视为菩提,因为没有生死的循环;知视为菩提,因为明了众生的心行;不会视为菩提,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和接受;不合视为菩提,因为人们远离烦恼习气;无处视为菩提,因为没有形体和颜色;假名为菩提,名字是空的;如化视为菩提,因为没有任何取舍;无乱视为菩提,因为一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善于寂视为菩提,因为本性清净;无取视为菩提,因为超越了攀附的欲望;无异视为菩提,因为诸法平等;无比视为菩提,因为没有可以与之相喻的事物;微妙视为菩提,因为没有被世间所知晓。”世尊!当维摩诘讲授这些时,二百个天子获得了无生法忍。所以我无法前去问他的疾苦。
注释:
- 维摩诘经:这部经文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了维摩居士(维摩诘)与释迦牟尼佛之间的对话。
- 菩萨品第四:指的是《维摩诘经》中的第四篇内容,专门讨论菩萨的修行和境界。
- 佛告弥勒:佛对弥勒说话。
-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被告知要去拜访维摩诘询问病情。
- 世尊!:表示对佛陀的尊敬。
- 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表示无法接受这个任务。
- 所以者何:用来引导下文的原因或理由。
- 过去生已灭,未来生未至,现在生无住:指时间上的三个阶段:过去的已经消失,未来的尚未到来,而当下的则是无常的。
- 无生即是正位:无生就是正位(涅槃)。
- 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味着没有记录或成就。
-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强调众生和一切法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 所以者何:用以引出下文的解释或理由。
- 若弥勒得受记者:如果弥勒获得某种记念或认可。
- 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意味着所有人包括众生都有其特殊的修行和证悟的机会。
- 夫如者:这里用“如”字来形容事物的真实性和普遍性。
- 不二不异:不二即同一,不异即不同,这里指事物的多样性和同一性共存。
- 一切众生皆亦应受记: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解脱。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解释或理由。
- 以无生得受记者:因为只有达到无生的境界,才能真正获得一种记念。
-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认为众生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体现。
- 一切众生皆亦应受记:再次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修行机会。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解释或理由。
-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将众生看作是修行的表现。
- 一切众生皆亦应受记:再次强调所有人都有其独特的修行机会。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解释或理由。
- 夫如者:用“如”字形容事物的统一性。
- 不二不异:不二即统一,不异即多样,指事物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 一切众生皆亦应受记: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获得解脱。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解释或理由。
- 若弥勒得受记者:如果弥勒获得某种记念或认可。
- 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有众生都将经历死亡。
- 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诸佛知道所有众生最终都将归于寂灭。
- 不复更灭:不会再有变化或再生。
- 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由于知道所有众生都会灭绝,不应引诱天子们追求这种虚幻的境界。
- 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际上没有人愿意追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亦无退者:没有人愿意放弃这种追求。
-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弥勒应该帮助这些天子放下对菩提的追求。
- 所以者何?:引出下文的理由或解释。
-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修行菩提并不是通过身体可以获得的。
- 不可以心得:修行菩提也不是通过心灵可以得到的。
- 寂灭是菩提:真正的智慧和觉悟是不生不灭的。
- 灭诸相故:通过消除一切外在形象和现象来实现真正的觉悟。
- 不观是菩提:不应该被外在的现象所迷惑。
- 离诸缘故:超越所有的原因和条件。
-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修行菩提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目标。
-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断绝一切执著和偏见。
-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超脱所有幻想和妄想。
-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阻碍所有的愿望和贪欲。
- 不入是菩提:不进入这种虚假的境界。
-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应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停留在本性和本质的状态。
-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到达实际和真实的境界。
- 不二是菩提:不是二元对立的。
-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等同虚空,即超越一切差别和对立。
- 无为是菩提:无需人为干预或努力就能实现。
- 知是菩提:了解真理就是菩提。
- 了众生心行故:明白众生的内心和行为模式。
- 不会是菩提:不能理解或领悟这种境界。
- 不合是菩提:不符合这种修行方式。
-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没有具体的形式或形态。
- 假名是菩提:虽然名字是虚假的,但本质上是一种修行。
- 如化是菩提:如同幻化一般,不可捉摸。
- 无乱是菩提: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
-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修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平和。
-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超越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认识到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