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

【解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了三峡险滩中江船与礁石相互撞击、摩擦,发出巨大声响的情景。全诗以“相持”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动作和细节刻画,描绘出一幅惊涛拍岸的壮观图景。

译文:江中的船只在滩头上碰撞,礁石坚硬如铁难以撼动。忽然之间,船身沉没,再也无法返回岸边。

赏析:此诗是乐府旧题“荆卿歌”的内容。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广,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过歌颂他的诗词。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表现了荆轲临行前慷慨悲壮的心情。

开头两句写江中船只在滩头礁石间碰撞,船身被撞得粉碎,而礁石却岿然不动。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含深意。荆轲在燕国太子丹面前慷慨陈词,表示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慷慨激昂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当他来到易水边时,却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这分明是一曲悲壮之歌,表达了一种生死离别之情。然而,荆轲却置之不理,继续前行。这里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已经暗示了他此行必死无疑。接着又用“倏忽”一词来形容船在滩头与礁石间的碰撞过程。这一瞬即逝的动作仿佛是一幅画面定格,让人不禁想起那一声声凄厉的号角声。

最后两句则将读者带入了荆轲的内心世界。他面对茫茫江水,心中充满了对燕太子丹的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当他想到自己即将赴汤蹈火、赴京刺秦王之时,内心又是无比的惶恐不安。此时,他想到了燕太子丹为他饯行的场景,想起了两人的友情和恩情。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而这种情感也恰恰反映了荆轲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荆轲临行前的心理活动,既展现了他的豪迈气概,又表现了他的内心痛苦之情。它既是一篇描写人物心理的佳作,也是一篇充满哲理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