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萦蔼荆山阿。洞庭纵横日生波。
幽芳远客悲如何。绣被掩口越人歌。
壮年流瞻襄成和。清贞空情感电过。
初同末异忧愁多。穷巷恻怆沈汨罗。
延思万里挂长河。翻惊汉阴动湘娥。

【赏析】

《楚朝曲》,乐府《鼓吹曲辞》旧题。这是一首描写屈原沉江的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忠贞不屈、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并借景生情,抒发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

首句点出地点,“白云”是楚国的代称。屈原被放逐以后,常在云中徘徊,故有此句。荆山,即荆岑,战国时期楚国的别都,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绌,怀王使于齐,与晏子谋国事,曰:‘为楚伐齐,齐必起师逆我,我何以待之?’晏子曰:‘善。如吾国虽空,则请令壮士守之;若我外不能战,请令壮士持锐器而守。虽远在千里,君犹可以无患。’于是乃命天柱子乐毅,率师保之。且齐又使使者约盟而去。”据此,“荆山阿”,即指荆岑。此二句写荆岑一带的风光。“萦蔼”,环绕貌。“洞庭”,即太湖,又名五湖,在今安徽省境内。“日生波”,言湖面宽阔,水势激荡。三句写楚人悲歌。“幽芳”谓芳香,这里指兰花。“越人”即楚人。据《国语·越语》载:“吴王夫差与越甲微战,大败越人,栖之于会稽之上……乃使人布种夷服……越人饰巧以迎吴师”。越人在战败后,被迫装饰成楚人的样子,前来迎接吴军。“绣被掩口”,指越人的装束。《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湛七族”,“遂发秦宫卫卒,得百余人”。这两句写越人悲歌,既是实写,又是比喻,说明楚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极为深厚。

四句写屈原流涕叹息的情景。“襄成”,春秋时楚邑。“清贞”,即廉洁。“情感电过”,形容心情激动。这两句写流涕叹息的原因,即因为忠诚报国而不能实现。屈原在流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已无力再为国家效力,因而有“壮年流瞻襄成和”一句。“襄成”二字暗指南唐,当时唐王朝正想收复失地。“清贞空情感电过”,即表示自己虽欲效死疆场,但已力不足任。这两句写屈原的叹息,既是实写,又是比喻,表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五句写屈原愁苦的心情。“初同末异”,指屈原入楚之初和入楚之后的处境不同。“忧愁多”,即忧愁很多。这一句写屈原入楚后因谗见疏,遭贬谪放逐,内心痛苦万分。“穷巷恻怆沈汨罗”,指屈原被逐后,投汨罗江而死。“穷巷”,极穷之处,指汨罗江畔。“恻怆”,悲伤凄惨貌。“沈”,沉没。“汉阴动湘娥”,即湘江水涨潮时,汉水倒映在湘江之中,好像湘江中的神女湘娥也在江中泛舟一样。相传舜帝南巡经过洞庭湖时,曾梦见湘妃驾着一叶扁舟,从江中升起,向北方飞去。后来,人们便把这景象称为“湘妃梦”。这两句写屈原被逐投江后的情景,既是实写,又含比喻。屈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伟大情操,感人至深。

最后两句写对屈原的哀悼。“延思万里挂长河”句,意谓屈原死后,他的精神长存,永远怀念着他。“翻惊汉阴动湘娥”,意谓屈原之魂,随湘水的东流,惊动了湘水女神湘娥。这两句写对屈原的追悼与思念。全诗以屈原为中心人物,通过对他的形象刻画和心理活动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揭示了屈原悲剧命运的根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