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城璧日启朱扉,青楼含照本晖晖。
远映陌上春桑叶,斜入秦家缃绮衣。
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
圆笼袅袅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
蚕饥日晚暂生愁,忽逢使君南陌头。
五马停珂遣借问,双脸含娇特好羞。
妾婿府中轻小吏,即今来往专城里。
欲识东方千骑归,蔼蔼日暮红尘起。
诗句解读与赏析:
- 朱城璧日启朱扉,青楼含照本晖晖。
- “朱城”指的是古代皇宫或贵族府邸的外墙通常涂有红色的颜料;“璧日”可能是指太阳像玉璧一样明亮,这里用来形容日出时阳光的辉煌。”启朱扉”意指开启华丽的大门。这句诗描绘的是日出时分,皇宫或富贵人家的大门外,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场景。”青楼”则可能指妓院,这里的“含照本晖晖”形容妓院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 远映陌上春桑叶,斜入秦家缃绮衣。
- “远映陌上春桑叶”中的“陌上”可能指乡间的道路,暗示着诗人从繁华之地走向乡村的景象。”春秋桑叶”可能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开始。”斜入秦家缃绮衣”中的“缃绮”是指浅黄色带有图案的丝织品,这里用以形容色彩斑斓的衣物,象征着富裕与华贵。
- 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
- 这两句描述了罗敷(可能指一个美丽的女子)的外貌和装束。”妆粉能佳丽”直接表达了女子妆容之美,足以使美人增色。”镜前新梳倭堕髻”则形容女子在镜子前精心梳理着发髻,这种发髻可能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发型,其形状独特且具有古典美。
- 圆笼袅袅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
- “圆笼”可能是指一种圆形的发饰,用以固定头发。”袅袅”形容发饰轻盈飘逸,仿佛随风摇曳。”青丝”可能指的是头发的颜色,常用来比喻年轻和生机。”铁钩冉冉胜丹桂”中的“铁钩”可能指某种装饰品,它的形状类似于钩子,并且可能是由金属制成。”胜丹桂”则意味着这种饰品的美丽胜过了真正的丹桂,丹桂是中国传统中的一种贵重香料,常用来比喻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事物。
- 蚕饥日晚暂生愁,忽逢使君南陌头。
- “蚕饥日晚暂生愁”描述了一个场景,即蚕被饿的时候到了晚上会感到些许忧伤。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劳作过程中的辛苦和劳累。”忽逢使君南陌头”中的“使君”指的是地方长官,”南陌”可能是指南方的街道,表明使者突然来到诗人面前。
- 五马停珂遣借问,双脸含娇特好羞。
- 这里的“五马”可能指的是古代官员出行时所乘之车,车上配有马夫五名,以显示地位。”停珂”意味着马停下,而“珂”是一种玉制的打击乐器,这里可能用来比喻使者的到来带来了重要的消息或指示。”借问”表示询问,“双脸含娇特好羞”描述了一位女性面对使者时的害羞表情和神态,她的表情既羞涩又美丽,显示出她的谦逊和对主人的尊敬。
- 妾婿府中轻小吏,即今来往专城里。
- 这句话通过“妾婿”一词引入了一个新的角色——这位女子的丈夫,他在官场中有地位且受到尊重。”府中轻小吏”说明他的官职不大,但因为妻子的原因而在城内享有一定的声望和尊重。最后一句“即今来往专城里”表明他经常出入城中,可能与官员有关。
- 欲识东方千骑归,蔼蔼日暮红尘起。
- “东方千骑归”可能指的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归来,暗示着重大的军事行动或事件。”蔼蔼日暮红”描绘了夕阳下尘土飞扬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紧张气氛。
译文:
朝阳初升东南角,城门开启迎朝霞。
紫禁城边朱门大开,青楼灯火映晴光。
远处田野上春桑叶绿波荡漾,行人穿过秦家门前衣裳飘香。
女子妆容精致如画,镜前梳理着独特的倭堕髻。
她佩戴着精致的首饰,宛如彩虹般绚烂夺目。
蚕农因天热饥饿感到忧郁,偶遇使者匆匆赶来询问。
使者手持金马鞭停在我的门前,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任务。
我的夫婿虽然职位不高但在城市中备受尊敬,常常来往于城中。
想要了解东方大军归来的情景,黄昏时尘雾弥漫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通过对宫廷、市井、农田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场景作为背景,使得诗句不仅富有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出了人物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细节,还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