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诗句输出: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译文输出:
我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去参加考试,但始终未能得中。在美丽的五湖边,我只能看着美景而心中无奈。
与其羡慕那个能逗得君王开怀大笑的耍猴人,不如自己去赢得荣耀和名声。
注释输出:
十二三年就试期 - 描述了诗人为了考取功名,历经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辛努力,但最终仍然未能成功。
五湖烟月奈相违 - 这里用“五湖”指代广阔的水面或湖泊,暗示诗人因为远离家乡、追求功名而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烟月”则增添了几分朦胧与哀愁的氛围。
何如买取胡孙弄 - “胡孙”指的是猴子,这里巧妙地运用谐音,将“狲”字(猴子的意思)与“孙供奉”(官职名)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于通过自己的才能获得官职的向往。
一笑君王便著绯 - 这里的“著绯”指的是官员的衣服颜色,红色通常与尊贵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讽刺和幽默,暗示如果自己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也许皇帝会因此给自己带来荣耀和地位。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在唐昭宗时期所作,当时朝廷中有位叫耍猴的人得到了五品官职,身穿红袍,被赐号为“孙供奉”。罗隐以此为题,以自喻的方式,写下了这首《感弄猴人赐朱绂》。
诗的前两句“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诗人回忆了自己十几年来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时间,却始终未能成功考入官场,只能在美丽的五湖之畔,看着烟雨蒙蒙的景色,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无奈。
而后两句“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着绯”,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和处境中的他人进行对比,自嘲自己在官场上的无力与无能,不如那位能够逗乐皇帝的耍猴人。最后一句“一笑君王便着绯”,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不满和讽刺。
整首诗以幽默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游戏的深刻理解和犀利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