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态度,创新等。从考题来看,主要集中对诗意的分析概括及表达技巧的题目。
(1)
题干是“题睦州乌龙山禅居”,要求回答这首诗的出处、作者、体裁、写作背景以及题目的作用。诗前两句交代了写作地点、时间,点出诗人居住的环境和心境。后两句描写诗人在山水中的活动,表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本诗作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诗人因罢官闲居而作,抒发自己归隐山林的情怀。
(2)
题干要求回答本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此题可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理解与分析,如“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
【答案】
(1)
睦州乌龙山;诗人淳熙七年(1180)春天退职归隐于此,写下了这首诗。
(2)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退隐林泉,寄情山水的情怀。
(3)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用夸张手法,以冷湿的月华喻指自己心境之孤寂,暗示退隐山林的清高。
(4)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通过写晨鸡和太阳的动作,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5)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用海波比喻世事纷争,用杯水比喻人生短促,表现诗人对名利的看淡。
(6)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表明自己虽然隐居山林,但内心仍然牵挂着国家社稷,不能彻底摆脱世俗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