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注】碧衣郎:皇帝身边的侍臣。江砚宣毫各别床,指皇帝用江砚书写诏书,大臣用宣毛笔书写诏书。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中举行科举考试时,皇帝坐于御座上亲自监考,以显示皇权尊严。宫人手里过茶汤,指在考试期间,宫女们为监考官端来茶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描述了唐代宫廷中科举考试的场面。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宫廷中科举考试的独特氛围。

首句“延英引对碧衣郎”,描绘了皇帝亲自召集大臣们进行考试的场景。碧衣郎指的是皇帝身边的侍臣,他们身着碧色官服,地位尊贵。这句诗通过描绘皇帝亲自召见大臣的情景,展现了皇权在科举考试中的绝对权威。

次句“江砚宣毫各别床”,具体描绘了考试现场的设置。江砚是产于长江的优质砚台,宣毫则是优质的宣纸,二者都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文房四宝。这里的“江砚宣毫”既体现了考试用品的质量,也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严谨与规范。同时,将“江砚”“宣毫”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床上,也暗示了考场的不同区域,以及各自对应的身份等级。

第三句“天子下帘亲考试”,直接点出了皇帝亲自监督科举考试的场景。这里的“天子”是指皇帝,而“下帘”则是指在考试过程中暂时放下帘子,以便皇帝能够亲自观察考生的作答情况。这句诗通过描绘皇帝亲自监考的情景,强调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尾句“宫人手里过茶汤”,描写了宫女们为监考官端来茶水的场景。这里的“宫人”指的是宫女,她们手中端着茶汤,为监考官提供茶水解渴。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科举考试期间的紧张气氛。

整首诗通过对宫廷中科举考试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皇权的威严、科举考试的严格规范以及宫廷生活的细节。同时,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动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久远、充满诗意的古代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