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
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著禅魔。

【注释】

①修史亭:在今陕西长安县西。③甘心七十:《庄子·逍遥游》:“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故“甘心”即指乐意。④幸已多:谓平生所做,自认为已足够了。⑤白居士:指白居易。⑥着禅魔:禅宗中说:“佛性本净”,但“尘垢”却常蒙蔽它,故称“著禅魔”。

【赏析】

《唐才子传》:“白乐天少时与李公垂、谢自然、陈鸿俱以书剑侠气闻于时。”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左拾遗及翰林学士等职。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语言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他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其作品在唐代影响最大。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闲适、感伤、讽喻、记事四类。他的闲适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琵琶行》和《池上》等;感伤诗有《长恨歌》、《琵琶行》两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等;讽喻诗有《观刈麦》、《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等;记事诗有《卖炭翁》。

《修史亭三首》,据《唐才子传》载,此诗为元稹所作。元稹曾官监察御史,因弹劾权相武元衡而得罪,贬为同州刺史。后改任周王傅。元稹与白居易同时,两人交谊甚厚。《全唐诗》收有元稹的诗一卷,共五十首,其中就有这首《修史亭三首》。

这首诗的前三句是作者对自身一生的总结。“甘心七十且酣歌”,“甘心七十”是说自己心甘情愿到七十岁,“且酣歌”表明自己晚年仍能纵情歌唱,不感到寂寞。“自计平生幸已多”,是自己算来自己的一生已经相当幸运,够得上“幸”。

第四句“不似香山白居士”,用“白居士”比喻自己,表示自己与唐代诗人白居易不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很多,流传至今的诗有2700余首(不包括一些零散的小诗),其中最著名的如《忆江南》等,白居易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和小说,被后人称为“文章巨公”。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他乐观豁达,不怨天尤人,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因此他的诗作常常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第五句“晚将心地著禅魔”。“著禅魔”是指佛教中的禅定境界。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本质,只要人们通过修炼,就能达到认识世界本质的境界,这就是“禅魔”。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他认为佛教教义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因此他经常写一些宣扬佛教的作品,如《大林寺桃花》、《醉吟先生》等。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似香山白居士”,是对前几句的解释和补充。作者通过对比自己的境遇和白居易的经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认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虽然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