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第一曲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译文
-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表达了对韦公去世的哀悼之情,认为他的生命如同瞬息即逝,而其贡献与德行则永远留存。
-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通过对比孔子的弟子颜回和伯夷、叔齐,来赞美韦公虽无子嗣,但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如颜回般崇高。
-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指出韦公虽已步入晚年,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风采与才华,如同青云之中的奇特之星。
-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表示对韦公逝世的哀伤,认为他的离去使人们感到悲痛,仿佛在夜晚的墓地中哭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孔子弟子与古代圣贤,赞美了韦公的高尚道德和卓越成就。诗中“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两句,以岁月流转和青云比喻韦公虽年迈仍具非凡之才,展现了他对韦公深厚的敬意和对其一生成就的肯定。同时,诗人通过对韦公离世的描写,表达出深深的悲伤和不舍。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韦公的人格与才能,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贤者的怀念与敬仰。
第二曲
此诗通过对比和反问,进一步加深了对韦公生前事迹的回顾与反思。通过提及颜回(孔子弟子),伯夷、叔齐(古代忠臣),以及韦公自己的经历,诗人强调了他不仅在生前受到尊敬,而且其品德和行为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 引言:
-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 李嘉祐(719—约781)
- 内容解析:
- 神理今何在,斯人竟若斯。
- 此句表达了对韦公去世的哀痛与惋惜。”神理”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法则或道理,”今何在”暗示着一种失落感,而”斯人”指韦公,意味着韦公虽然已经离开,但他的精神和影响仍在。
-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 此句通过对比孔子的学生颜回(颜渊)和伯夷、叔齐(伯道),赞扬了韦公虽然无子,但拥有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功绩。”徒有德”意味着虽然颜回是圣人,但韦公在道德上更为突出;”无儿”则表明韦公没有后代,但仍然被世人铭记。
- 情感表达:
- 白发今非老,青云数有奇。
- 此句表达了对韦公虽年老但仍保持年轻心态的赞赏。”白发今非老”意味着韦公虽已年老,但精神矍铄;”青云数有奇”则形容韦公的成就非凡,多次在政治生涯中取得显著成就。
- 谁言夕郎拜,翻向夜台悲。
- 此句反映了人们对韦公逝世的哀悼之情。”夕郎拜”是指晚辈向前辈行礼致敬;”夜台悲”则表达了对死亡的悲伤和对韦公离世的哀痛。
- 背景知识:
-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这是唐代诗人李嘉佑创作的两首五言古诗,共四句。这两首诗旨在表达对韦公的深切悼念和对其生平的赞颂。韦公在历史上以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形象而闻名,他的死让许多人感到悲痛。
通过这组挽歌,李嘉佑不仅表达了对韦公的深切哀悼,也展示了他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和对道德品质的崇尚。这种文学形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