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张野卧云林,胜概谁人更解寻。
黄鸟不能言往事,白莲虚发至如今。
年年上国荣华梦,世世高流水石心。
始欲共君重怅望,紫霄峰外日沈沈。

【注释】:

和人游东林:在东林寺与友人相会。 张野卧云林:《列子》载:张仪、陈轸、苏秦三人同在一馆舍,张仪对陈轸说:“我听说商鞅有才,而没有遇到明主,所以离开国都。现在秦国的君主非常贤明,你为什么不和他一起干一番事业呢!”陈轸回答:“商君这个人很固执,而且善于权变,我们两人在一起,恐怕他不会安心。”苏秦则回答:“我听说商鞅是好利的人,现在他处于富贵之中,一定会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了。我们可以乘机除掉他。”于是三人约定,张仪去游说他的国君,陈轸去游说他的国君,而苏秦去游说他的国君。张仪到了楚国后,楚王果然重用了他。张仪回国后,向陈轸吹嘘自己游说的功劳,陈轸则嘲笑他太愚蠢。后来张仪又到秦国游说秦王,结果被秦惠文王处死。 胜概谁人更解寻:指东林寺的景色之美。 黄鸟:传说中日出时叫声如“黄”“黄”连声,所以叫黄鹂。 白莲:指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高。 上国荣华梦:比喻国家繁荣昌盛的梦幻。 高流水石心:形容石头坚硬,像流水一样清澈。 紫霄峰外日沈沈:指太阳落山的景象。 沈沈:沉沉的样子。

【译文】:

自从张仪游历东林寺,谁能领略其美景,胜过他人。

黄鹂不能言往事,白莲虚发至如今。

国家每年荣耀的梦想,如同世世代代的高流水石心。

当初想要与你一同感慨万千,紫霄峰外太阳沉入西山。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作者任江州刺史期间。诗人与友人相会在东林寺,面对秀丽的自然风光,不禁感慨良多,遂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首联“一从张野卧云林”,诗人用典,点出了与友人相遇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状态——张仪曾游历东林寺,诗人也因故至此。这里用“一从”二字写出了时间、地点的变换,同时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相遇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预谋。“胜概谁人更解寻”一句,诗人运用反诘的手法,表达了对东林寺美景的独特见解。他不仅看到了东林寺的山水风光,更体会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这种美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述清楚的,只有真正领略过的人才能明白。

颔联“黄鸟不能言往事”,“白莲虚发至今”,两句诗运用拟人和借代的手法,将黄鹂、白莲人格化,赋予它们以情感和意志。黄鹂不能言往事,只能发出“黄黄”的声音,表达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留恋;而白莲虚发至今,则暗示着岁月流转,物是人非,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叹。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感慨,又展现了他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

颈联“年年上国荣华梦,世世高流水石心”两句,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东林寺美景的描写和感悟。这里的“上国”指的是大唐王朝,“荣华梦”则是指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梦想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无法挽回的历史。而“世世”则是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代表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尾联“始欲共君重怅望,紫霄峰外日沈沈”两句,诗人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心境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他想要与友人共同感叹人生百态,共同欣赏紫霄峰外的美丽景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得不分别,只能在回忆中寻找那些美好的瞬间。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诗人通过对东林寺美景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他的诗歌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又有深沉内敛的一面。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