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释】
行舟:乘船。扬子江:即长江,古称扬子江。望乡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岸,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故址有“吴王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小诗,作者以游子的心境来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诗人乘舟而行,看到柳絮随风飞进正在行进中的船上,便卧着引菱花观赏碧流。他想到扬子江风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一起登上故乡的望乡楼上欣赏美丽的江南风光,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情韵悠长,是一首很美的抒情小诗。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注释】
行舟:乘船。扬子江:即长江,古称扬子江。望乡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岸,相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故址有“吴王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小诗,作者以游子的心境来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诗人乘舟而行,看到柳絮随风飞进正在行进中的船上,便卧着引菱花观赏碧流。他想到扬子江风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一起登上故乡的望乡楼上欣赏美丽的江南风光,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情韵悠长,是一首很美的抒情小诗。
郎从何处归出自《杂曲歌辞 鹧鸪词》,郎从何处归的作者是:李益。 郎从何处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郎从何处归的释义是:郎从何处归,意为:情郎你从哪里回来。 郎从何处归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郎从何处归的拼音读音是:láng cóng hé chù guī。 郎从何处归是《杂曲歌辞 鹧鸪词》的第4句。 郎从何处归的上半句是: 处处湘阴合。 郎从何处归的全句是:处处湘阴合
处处湘阴合出自《杂曲歌辞 鹧鸪词》,处处湘阴合的作者是:李益。 处处湘阴合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处处湘阴合的释义是:处处湘阴合:指处处都是阴暗、阴沉的景象。 处处湘阴合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处处湘阴合的拼音读音是:chù chù xiāng yīn hé。 处处湘阴合是《杂曲歌辞 鹧鸪词》的第3句。 处处湘阴合的上半句是:锦翼鹧鸪飞。 处处湘阴合的下半句是:郎从何处归
锦翼鹧鸪飞出自《杂曲歌辞 鹧鸪词》,锦翼鹧鸪飞的作者是:李益。 锦翼鹧鸪飞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锦翼鹧鸪飞的释义是:锦翼鹧鸪飞:指长着锦羽的鹧鸪鸟在空中飞翔。锦翼,指鸟儿美丽的羽毛;鹧鸪,一种鸟类,以其鸣声清脆著称。 锦翼鹧鸪飞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锦翼鹧鸪飞的拼音读音是:jǐn yì zhè gū fēi。 锦翼鹧鸪飞是《杂曲歌辞 鹧鸪词》的第2句。
湘江斑竹枝出自《杂曲歌辞 鹧鸪词》,湘江斑竹枝的作者是:李益。 湘江斑竹枝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湘江斑竹枝的释义是:湘江斑竹枝:指湘江边上有斑点的竹子。这里的“斑竹”常被用来象征忠贞和哀怨,因为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哀哭不止,泪水洒在竹子上,形成了斑纹。 湘江斑竹枝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湘江斑竹枝的拼音读音是:xiāng jiāng bān zhú
当路杨花不避人出自《句》,当路杨花不避人的作者是:李益。 当路杨花不避人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当路杨花不避人的释义是:当路杨花不避人:指杨花飘落时,即使挡在道路上也不躲避行人。此处用以比喻某些人或事物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 当路杨花不避人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当路杨花不避人的拼音读音是:dāng lù yáng huā bù bì rén。
闲庭草色能留马出自《句》,闲庭草色能留马的作者是:李益。 闲庭草色能留马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闲庭草色能留马的释义是:闲庭草色能留马,意指庭院中草地翠绿,使得马儿不愿离去,留恋此处宁静美好的环境。这里借马儿不愿离开,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闲庭草色能留马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闲庭草色能留马的拼音读音是:xián tíng cǎo sè néng liú
那教妾貌长如玉出自《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那教妾貌长如玉的作者是:李益。 那教妾貌长如玉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那教妾貌长如玉的释义是:那教妾貌长如玉:意思是“怎么能让我的容貌永远像玉石一样美丽”。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无奈和哀愁,意指即使美貌如玉,也无法逃脱相思之苦,暗示了女子对爱情的无奈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那教妾貌长如玉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道君心不如石出自《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不道君心不如石的作者是:李益。 不道君心不如石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道君心不如石的释义是:不道君心不如石:意思是说,没想到你的心竟比石头还要冷漠无情。这里的“不道”是“不料”、“没想到”的意思,“不如石”则是比喻心硬如石,形容人心冷酷。 不道君心不如石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道君心不如石的拼音读音是:bù dào jūn
空床将影宿出自《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空床将影宿的作者是:李益。 空床将影宿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空床将影宿的释义是:空床将影宿:形容思妇独自一人,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着度过夜晚。 空床将影宿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空床将影宿的拼音读音是:kōng chuáng jiāng yǐng sù。 空床将影宿是《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的第4句。 空床将影宿的上半句是:
嫁与棹船郎出自《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嫁与棹船郎的作者是:李益。 嫁与棹船郎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嫁与棹船郎的释义是:嫁给划船的船夫。 嫁与棹船郎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风格是:诗。 嫁与棹船郎的拼音读音是:jià yǔ zhào chuán láng。 嫁与棹船郎是《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的第3句。 嫁与棹船郎的上半句是:黄河九回曲。 嫁与棹船郎的下半句是:空床将影宿。
注释:雾袖烟裾云母冠,指女冠的服饰。碧琉璃簟井冰寒,指女冠所坐的碧色琉璃席子和井边冰冷的水。焚香欲使三清鸟,指的是女冠在焚香时希望招来仙鹤之类的神鸟。静拂桐阴上玉坛,指的是女冠静静地在梧桐树荫下走上白玉般的台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夏日避暑时的场景。她身着薄雾般的衣袖,烟雾般飘逸的裾摆,戴着云母制成的帽子。她的座席是一块冰凉的碧绿色琉璃席,井边有冰冷的水。她点燃香火
【注释】 统汉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是黄河流经的一座山。 降户营:指唐时归附唐朝的突厥部落所建立的城寨,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约30公里处。 黄河战骨:指元朝末年蒙古军与明军作战时死亡的士兵遗骸,当时这些骨骸都埋在长城附近。 燕然石:即蓟门右北平石刻。蓟门即古蓟城,位于今北京市南郊永定河河谷。右北平则是指辽、金时期契丹族所建立的政权,位于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
【注释】 扬州:古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直入:径直冲入。鹧鸪(zhèguī):一种鸟,羽毛灰褐色,有黑白相间的斑点,鸣声哀婉凄厉。 万岁桥边:即长干里。在唐代扬州城北。 一送君:一次送别了友人。 望乡:想念家乡。 梅花暗落岭头云:指梅花凋落在山岭上云雾缭绕之处,也比喻人因思乡而悲伤。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通过“鹧鸪”“梅”两个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牵挂和惜别之情。
隋宫燕 燕子的话语如同旧国春天的哀伤,宫花一凋谢就变成了尘土。 自那一次关闭了风光之后,多少次飞翔却再也见不到人。 注释: 1. 燕语如伤旧国春:燕子的话语仿佛在哀伤着故国的春天。燕语指燕子的低鸣,旧国指过去的国家,这里可能暗指隋朝(隋宫燕可能指的是隋宫里的燕子)。 2. 宫花一落已成尘:宫花即皇宫中的花朵,一落即凋谢,已成尘土,形容宫中的繁华转瞬即逝。 3. 自从一闭风光后
注释: 送别之人回到了岳阳。 无边无际的烟草和枫树交织在一起,子规鸟在归途中鸣叫。 春天江水万里,巴陵的戍楼矗立在西面,夕阳西下时,碧水映照着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岳阳城送别好友返回故乡,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 首句“烟草连天枫树齐”,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无边无际的烟草和枫树交织在一起,仿佛连接天地。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送别之地的辽阔与壮丽。
【注释】: 上汝州郡楼:登上汝州郡的高楼。汝州,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唐时属河南道,为唐东都洛阳之附郭县。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黄昏时分,远处传来号角声,好像在边州的战场上一样。三十年前的今天,我登上了这汝州郡的高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今天的汝州,就像一座被泪水浸湿了的城市,我伤心的原因不仅仅因为秋天的到来。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