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秋风中,砧杵声声,打破了客舍的宁静,月色明亮如洗。

荒凉客舍眠秋色,
砧杵家家弄月明。
不及巴山听猿夜,
三声中有不愁声。

注释分析:

  • 荒凉客舍: 描述诗人所在的简陋旅店环境,暗示其孤独和旅途的艰辛。
  • 砧杵: 传统农具,用于捣衣或敲击,以催逼衣物干燥。这里特指夜晚的敲击声。
  • 月明: 强调月光的明亮,为夜景增添了几分清冷与孤寂。
  • 巴山: 地名,此处指代偏远而寂静的山区,常被视为思念之地。
  • 猿夜: 用“猿”字暗喻深山中传来的夜曲或哀鸣,增加诗句的意境深度。
  • 三声: 泛指声音的层次感,暗示了声音的变化多端。
  • 不愁声: 对比之下突出了内心的感受,即使外界环境艰苦,但内心并不感到忧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典型的秋夜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句“荒凉客舍眠秋色”,勾勒出一幅旅人身处异乡、感受季节变换的画面。紧接着,“砧杵家家弄月明”则通过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普遍的民间生活氛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最后两句“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比较深山中的自然声响与客舍中的砧杵声,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强大与平静。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