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添池活白莲,十千鬐鬣尽生天。
凡庸不识慈悲意,自葬江鱼入九泉。

【注释】

龟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鱼池:指寺内的放生池,为纪念唐代僧人鉴真和尚而建。鉴真和尚曾在此池中放生,以救江鱼,使鱼得以繁衍生长。汲水添池:即“注水增池”,指给池子加水。活白莲:指从水中救出后仍保持生机的莲花。鬐鬣:指鱼鳞。十千鬐鬣尽生天,意谓这些鲤鱼全部复活了。凡庸不识慈悲意,指普通人不懂得佛家的慈悲之心。自葬江鱼入九泉,意谓这些鱼因误食了被污染的水,自己葬身于江中。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描写了龟山寺中放生的池塘里的鱼儿复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佛家慈悲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汲水添池活白莲”,写诗人在寺庙中看到放生的池塘里的白莲,觉得它们像极了人一样具有生命和情感,于是决定给池塘里加入更多的水,让白莲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这里的“汲水”与“添池”都是动词,分别表示动作和结果。“活白莲”则形象地描绘了白莲在水中的状态,宛如鲜活的生命。这一句中的“凡庸不识慈悲意”是对普通人们的讽刺,指出他们并不了解佛家的慈悲精神。

第二句“十千鬐鬣尽生天”,继续描绘白莲复活的场景。这里的“十千”是一个夸张的表达方式,意味着池塘里有很多白莲,而“鬐鬣”则是指鱼鳞,形容白莲的鳞片在水里闪烁着光芒。“尽生天”则是说这些白莲都重新获得了生机,仿佛回到了天上一般。这句诗中的“凡庸不识慈悲意”依然指的是人们对于佛法的理解不够深刻。

第三句“凡庸不识慈悲意”,再次强调了人们对佛家慈悲精神的不理解。这里的“凡庸”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文化修养、没有理解佛法的人;“不识”则表示他们无法理解或领悟到佛家的精神。

最后一联“自葬江鱼入九泉”,是诗歌的最后一句。这里描述的是放生的白莲因为污染而死亡,最终被埋葬在江中的情景。“自葬”则暗示了这些白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整首诗通过对白莲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佛家慈悲精神的赞扬,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佛法的误解和不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