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解析:
- 诗句释义与译文:
- 落帽台边菊半黄:描绘了一个场景,在落帽台的旁边,菊花已经开到了一半,呈现出一种衰败的景象。
- 行人惆怅对重阳:描述了行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面对这种景象,感到深深的忧愁和遗憾。
- 荆州一见桓宣武:提到离开荆州时遇到了桓宣武这位人物,暗示了此行的目的或意义。
- 为趁悲秋入帝乡:表达了为了顺应这秋天的悲凉气息,不惜进入帝都长安的意愿。
- 关键词注释:
- 落帽台: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古代文人常在此饮酒赋诗。
- 菊半黄:通过“半黄”一词,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菊花的凋零,同时也反映了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
- 行人:泛指所有在节日里感受到季节变迁、心情波动的人。
-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桓宣武:指的是桓温,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处可能是诗人此行的重要目标或灵感来源。
- 悲秋:秋季常被视为悲伤的象征,这里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受。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特定场景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引发对生命、时间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这一部分,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则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通过这种方式,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趋势或心理状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唐诗中的佳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