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潺湲亭,夜宿潺湲水。
风篁扫石濑,琴声九十里。
光奔觉来眼,寒落梦中耳。
曾向三峡行,巴江亦如此。

诗句释义:

  1. 晓发潺湲亭,夜宿潺湲水。
  • 清晨从潺湲亭出发,夜晚在潺湲水边住宿。
  • “潺湲”形容水流平缓、声音悠扬,常用以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或优美的自然风景。
  • “亭”是古代供人休息和赏景的建筑。
  1. 风篁扫石濑,琴声九十里。
  • 风过竹林,扫过石头上的溪流,仿佛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琴声。
  • “篁”指竹林,”濑”指小溪。
  • “琴声九十里”形容琴声传播得远,暗示音乐的魅力与影响力。
  1. 光奔觉来眼,寒落梦中耳。
  • 当阳光迅速掠过时,眼睛感到明亮;而到了夜晚,寒冷的风吹过让人感觉到耳朵的不适。
  • “光奔”形象地描述了光线快速移动的场景。
  • “寒落”表达了夜晚气温降低、身体感觉寒冷的感觉。
  1. 曾向三峡行,巴江亦如此。
  • 曾经走过长江三峡,如今巴江河也有着相似的景色。
  • “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是中国长江上著名的峡谷之一,以其险峻著称。
  • “巴江”即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这里特指长江在四川段的一段。
  • 通过对比三峡与巴江的景象,诗人抒发了对自然景观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河流的眷恋和怀念。

译文
清晨离开潺湲亭,夜晚在潺湲水边停留。
风吹过竹林清扫石涧,似乎能听到远方传来的琴声。
当阳光迅速掠过时,眼睛感觉明亮,而夜晚寒冷的风拂过让人感觉耳朵不适。
我曾经走过长江三峡,如今的巴江也有类似的风景。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河流的深厚情感。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时间(“晓发”)、地点(“潺湲亭”、“潺湲水”)以及行动(“夜宿”)。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风篁”、“琴声”)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琴声的回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魅力。最后两句通过对历史三峡和现实巴江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迁和故乡河流的深情怀念。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细腻的感受也有宏大的想象,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