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不着花,凤雏长忍饥。
未开丹霄翮,空把碧梧枝。
圣人奏云韶,祥凤一来仪。
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
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
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

别狄佩

翠竹不着花,凤凰长久忍饥。

未开丹霄翮,空拿碧梧枝。

圣人奏云韶,祥凤仪来仪。

文章耀白日,众鸟不窥窥。

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

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

注释:

  • 翠竹不着花:形容竹子虽然翠绿而直,但并不开花。
  • 凤雏长忍饥:凤凰的幼雏常常忍饥挨饿。
  • 未开丹霄翮:没有展开翅膀,就像未开的丹霄中的羽毛。
  • 把碧梧枝:拿着绿色的梧桐树枝。
  • 圣人奏云韶:指的是舜帝演奏《韶》乐。
  • 祥凤一来仪:祥凤出现,象征着吉兆。
  • 文章耀白日:文采照耀阳光。
  • 众鸟莫敢窥:其他的鸟儿都不敢窥视。
  • 郁抑不自言:压抑着自己,不愿意说话。
  • 当看九千仞:应当看到九千仞高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翠竹、凤雏、丹霄、碧梧等形象,寓意深长,表达了一种隐逸山林的情怀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首句“翠竹不着花”,意味着竹子虽翠绿挺拔,却不开花,寓意着隐士的生活简朴而不张扬。次句“凤雏长忍饥”,则进一步描绘了凤凰雏儿常常忍饥挨饿的情景,比喻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即使生活清苦,也要保持坚韧的品质。

诗人描绘了凤凰飞翔的形象,以及《韶》乐的奏响,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事物即将降临。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以“文章耀白日”和“众鸟莫敢窥”来形容自己的高尚品质,使得其他鸟儿都感到敬畏,不敢轻易接近。这既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也体现了对他人敬畏的态度。

诗人以“郁抑不自言”和“当看九千仞”作为结尾。前者表示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愿表达,后者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即期待在适当的时机能够展露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整首诗通过对翠竹、凤雏、丹霄、碧梧等形象的描绘,寓意着隐逸山林的生活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