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春秋战国门夫差

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诗意解析

  • 首句“信听谗言疾不除”:描述了夫差被谣言和谗言所迷惑,未能及时消除祸患,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 次句“忠臣须杀竟何如”:表达了忠诚的大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被杀害的无奈与悲哀,突显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 末句“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通过“会稽”指代夫差被杀的地方,“胡颜”形容子胥死后的面容,表现了子胥对夫差的悲痛及复仇的坚定。

翻译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夫差被谗言所蒙蔽,未能及时消除祸患,最终导致忠诚的大臣子胥被杀害。当夫差最终死去时,他的尸体被安葬在会稽山,而子胥则在地下见到了已经死去的夫差。

注释

  • 春秋战国:指中国的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争频繁的时期。
  • 门夫差:吴国君主的名字。
  • 信听谗言:指夫差因为受到谗言的影响,没有听取忠臣的建议或警告。
  • 疾不除:疾病未治愈,此处比喻国家内部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 忠臣须杀:忠臣被误杀,强调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对忠臣的迫害。
  • 会稽既雪:会稽是夫差的封地,这里指他的葬礼。雪表示哀悼,也象征了冤屈得到伸张。
  • 子胥:即伍子胥,是吴国大夫文种的同僚,因助越灭吴被赐死。
  • 胡颜见子胥:形容子胥死后的面容,表现出对夫差生前错误的哀伤和对正义的坚持。
  • 春秋战国门夫差:这是一首表达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诗作,通过诗歌形式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夫差和伍子胥的描述,深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诗中的忠臣和谗臣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忠诚与谎言的双重标准。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地点和事件,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