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木生何代,为槎复几年。
欲乘银汉曲,先泛玉池边。
拥溜根横岸,沈波影倒悬。
无劳问蜀客,此处即高天。
凝碧池侍宴应制
那棵树长在何代,又过了几年才做成木筏。
想乘银汉星船,先泛玉池清波。
树根横卧河岸,水波倒映池畔。
不用问蜀客何处,此地便是高天。
注释:
- 凝碧池:即御园中的“澄瑞堂”,位于长安城西。
- 彼木:指那棵大树。
- 何代:指哪一代才有这棵树。
- 槎(chá):古代用来渡水或作为船的木头制作的筏子。
- 银汉曲:银河弯曲如弓形,故称银汉曲。
- 玉池边:比喻清澈见底的池塘。
- 拥溜:环绕着流水。
- 沈:沉没。
- 高天: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一首应制诗,描写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彼木生何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作者对树木的好奇和探寻。这里的“彼木”指的是那棵大树,它的存在已经经历了多少年呢?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探询。
“为槎复几年”则是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棵大树能够成为木筏,又是经过了多少年的制作呢?这里涉及到了工艺和时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之情。
“欲乘银汉曲”承接上文,作者想象自己要乘着木筏去往遥远的银河之旁,这是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而“先泛玉池边”则是指首先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中泛舟,这里的玉池指的是清澈见底的池塘,也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拥溜根横岸”描绘了木筏周围的水流,暗示着木筏在河流之中的动态美。而“沈波影倒悬”则形象地表现了木筏在水面上的影子,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最后一句“无劳问蜀客”,则是一个巧妙的转折,作者用蜀客(指四川人)作比喻,表示无需询问为何这棵大树如此高大,它本身就属于这个高天,是一种自然的、不可分割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