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
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

注释

  • 共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与火神祝融争夺天帝之位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 争帝力:指共工与祝融之间的争斗。
  • :季节,秋季。
  • 捐生:即牺牲生命,这里指共工因为争斗失败而自杀。
  • 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地的柱子之一,由于共工撞断,导致天倾地陷,形成“四维绝域,九州不安”,象征国家的动荡和混乱。
  • 多感客:比喻因政治动荡而导致的人们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 哀怨水东流:哀怨指的是人们对这种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不满情绪;水向东流则暗指这些难民如同被遗弃的水一样流向远方,无法找到归宿。

翻译

  • 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共工在与祝融的争斗中耗尽了力量,最终因愤怒撞击不周山而牺牲。
  • 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这导致了社会上许多人感到不满和悲哀,就像水流到东方一样无法回头。

赏析

这首诗以共工为引子,通过对共工的描绘,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因权力斗争而造成的悲剧。首句通过“共工争帝力”引出共工与祝融之间激烈的争斗,暗示着国家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次句中的“捐生”一词,表达了共工为了争夺帝位而不惜生命的决绝态度,同时也揭示了这场争斗的残酷性。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不周山”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国家的动荡。共工撞断不周山后,不仅引发了大地的塌陷,还造成了“四维绝域,九州不安”。这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人民的痛苦。

诗人将视角转向了那些因共工争斗而失去家园的人,他们如同被抛弃的水一样,不得不继续流亡。这里的“哀怨水东流”不仅是对这些人命运的描述,也象征着他们无法逃脱的苦难和无助。整首诗通过对共工争斗及其影响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动荡不安局面的深切同情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