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
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注释】
咏史:诗篇,用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感慨。渑池: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渑池县。百二:比喻地势险要,有如“百二”之数(指关中之地)。樽前击缶人:典出《庄子·渔父》,说战国时期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别荆轲时,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用“樽前击缶人”来形容慷慨激昂、悲壮动人的场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诗人以“相如”为题,意在赞扬司马相如,因为他在渑池之战中曾挫败过强大的秦国。然而,诗人并没有只停留在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上,而是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第一句“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首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阳光照耀着荒凉的城池,新长的芳草铺满了整个大地。在这里,“相如”指的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曾在公元前137年担任汉武帝的侍从官,因文才出众而受到重用。然而,在他担任汉武帝的侍从官期间,曾经发生过一场重要的战役——渑池之战。在这场战斗中,他成功地挫败了秦国的强大压力,为汉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二句“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他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像司马相如这样的英雄人物,才能够让百二的山河成为主人。这里的“百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有“百二”之说。而在司马相如的时代,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秦国的势力范围,而后来的汉朝则是由他的后代所建立的。因此,可以说司马相如是一位能够扭转乾坤、拯救国家的杰出人物。
最后一句“樽前击缶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慷慨激昂、悲壮动人的场景。这个场景与《庄子》中的典故有关,当时燕太子丹在送别荆轲时,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用“樽前击缶人”来形容这种慷慨激昂、悲壮动人的场面。这里,诗人借用了这个典故来形容司马相如在渑池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