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宛陵客,文雅世难逢。
寄食年将老,干时计未从。
秋来句曲水,雨后敬亭峰。
西北长安远,登临恨几重。
【注释】
①张二南史:指诗人朋友的名字,“二南”即《诗经》中《风》、《雅》的二首诗篇,“南纪”指张氏家族所在地。张家世代居住在宛陵,所以称为“宛陵客”。
②文雅世难逢:《诗经·小雅·鹤鸣》:“有鶑斯羽,亦有黄鸟。以色喻德,其仪不忒(音tè)。”意思是说,有美丽的鸟儿,也有黄色的小鸟。比喻人的品质高洁,难以遇到。这里指作者的朋友文雅高洁,难得遇到。
③寄食年将老:寄食,寄食于人,靠别人供养生活。这里指作者在宛陵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④干时计未从:干时,指做官,谋求功名。这里指作者想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官职。但尚未被任用。
⑤秋来句曲水:句容在江苏,古称句曲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山上有句曲水。
⑥雨后敬亭峰:敬亭山在宣城,因山形酷似酒尊,故又名敬亭山,山顶有亭,为观赏云海之胜地。
⑦长安远:长安,今西安,古称长安,当时作者正在去往长安的路上。
⑧登临恨几重:登临处,指的是宣城。因为宣城的秋天景色优美,作者想在这里登高望远,却只能遥望而不可亲近。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友人张二南史由宛陵赴长安应试,途经宣州。宣城,古名宛陵,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境内,是李白祖籍之地,也是他少年游学的地方。
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张二南史在宛陵的相遇。“全家”二字既写出了两人同乡同姓的渊源关系,又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文雅世难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文才的赞赏和对其人品的钦佩;“寄食”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当时生活的艰辛。
颔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虽然寄人篱下,但是诗人仍怀揣着入仕之心,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现实却并不如人所愿,他的科举之路走得并不顺畅。这两句诗通过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时的无奈与悲愤。
颈联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游览句容山水的情景。“句曲水”指的是句容境内的一条河流,而“敬亭峰”则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诗人站在江边,眺望着远方的敬亭山,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景的向往。然而,由于身处官场之外,他无法真正地领略到这些美景的魅力。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以及登高望远时的遗憾。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代表着权力和荣誉的象征。而诗人此时却在旅途之中,无法亲眼目睹长安的繁华景象,只能在梦中遥望。这种遥不可及的情感使得诗人感到无比惆怅和失落。
此诗通过对宣城之行的回忆与感慨,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世界。一方面,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又对仕途的坎坷和自己的失意感到痛苦和无奈。全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诗人与友人在宣城相聚的场景以及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