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历兵署,四松皆手栽。
斸时惊鹤去,移处带云来。
根倍双桐植,花分八桂开。
生成造化力,长作栋梁材。
岂羡兰依省,犹嫌柏占台。
出楼终百尺,入梦已三台。
幽韵和宫漏,馀香度酒杯。
拂冠枝上雪,染履影中苔。
高位相承地,新诗寡和才。
何由比萝蔓,攀附在条枚。
【解析】
-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一道诗歌鉴赏题。
- “右相历兵署,四松皆手栽”:右丞相在兵部的官署里栽种了四棵松树,是亲自亲手栽种的。右相指唐代名相张九龄(字子寿)。
- “斸时惊鹤去,移处带云来”:挖土的时候惊动了鹤儿飞走,移到别处后却有云雾缭绕,好像它带着仙气似的。
- “根倍双桐植,花分八桂开”:树根长得比两棵梧桐还要粗壮,花开得比八个桂花还要灿烂。“倍、八”都是数量词,这里指松树的根系发达,枝叶茂密,与梧桐相比毫不逊色。“双桐”、“八桂”都指桂花。
- “生成造化力,长作栋梁材”:大自然的造化之能造就了这株苍劲挺拔的松树,它将成为栋梁之材。
- “岂羡兰依省,犹嫌柏占台”:难道我羡慕那兰花依附在厅堂之上吗?我仍然担心那柏树占据着高台。
- “出楼终百尺,入梦已三台”:离开楼阁时它有百尺之高,进入我梦里时它又有三台之高。
- “幽韵和宫漏,馀香度酒杯”:它的幽雅香气和宫中计时器发出的滴答声相应,它那浓郁的香气也弥漫开来,飘散到我的酒樽中。“幽韵”指松树发出的声音;“馀香”比喻松树散发出来的香味。
- “拂冠枝上雪,染履影中苔”:它那枝头挂着的积雪被风吹拂着,仿佛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它那影子映在地上,也像是踏着青苔前行。“拂冠”、“染履”是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冠、履”都是代指人的衣服。
- “高位相承地,新诗寡和才”:在这高位显赫之地,新诗很少能够与之相配。“高位”指高官显爵;“寡和”即缺乏应和者。
- “何由比萝蔓,攀附在条枚”:怎么能和那藤蔓攀援呢?只能依附在松树上。“何由”指怎样;“萝蔓”指藤蔓。
【答案】
译文:
右相在兵部官署里亲手栽种了四棵松树,它们都是我亲自栽培的。松树的根部长得比梧桐还要粗壮,枝叶茂盛,开花繁盛,犹如八颗桂花盛开。松树的根系像山一样坚实,枝叶像云那样飘浮,它就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力造就的一棵栋梁之材。我怎能羡慕那些依附在厅堂上的兰花呢?我仍担忧那柏树占据着高台。离开官邸时它有百尺之高,进入我的梦中它又是三台之高。它发出的幽雅之声与宫中计时器发出的滴答声相互应和,它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飘散到我的酒樽之中。它那枝头挂着的积雪被风吹拂着,仿佛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它那影子映在地上,也像是踏着青苔前行。在高官显爵之地,我很少能够写出新的诗文与之相配。我怎么能够和那藤蔓攀援呢?只能依附在松树上。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的是松树傲然独立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于松树的赞美之情和喜爱之态。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强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才情。
首联写松树生长在兵部官署里的环境,点明其为官署中的四棵松树,是作者亲手栽种的。首联以“左右”一词起兴,既交代了地点又在句式上形成奇崛的效果。“右相”是作者自谦之称,也是对张九龄的尊称。“历兵署”表明松树生长的地方,同时点明了松树种植的时间。“手栽”突出了作者对这棵松树的爱护与呵护,表达了作者对这棵松树的深厚感情。
颔联写作者在欣赏松树的同时,心中涌起了对其他事物的联想。“斸时惊鹤去,移处带云来”,作者想象着在砍伐树木的时候惊飞了鹤鸟,而在移植到别的地方之后又似乎有云雾缭绕。这一联将作者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松树的生长情况。“根倍双桐植,花分八桂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松树的根系和花朵,将松树描绘得更加高大威武、生机盎然。这一联不仅赞美了松树的美丽形象,还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则从侧面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高位相承地,新诗寡和才”,作者感叹自己的地位虽然高贵但是缺乏应和者,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或切磋。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无奈之情,也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反感。同时,尾联还暗示了诗人内心渴望摆脱官场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凑完整,层次分明。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和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友情、爱情、亲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与表达,使得整首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