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注释】
七松亭:唐宣宗大中年间,在长安城东的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七层高的楼阁,名为“七松亭”。
秦川:指陕西一带。
子真: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
耕谷口:指陶潜曾隐居于江西庐山西麓之谷口山中。
陶令:陶渊明。
临崖把卷惊回烧:指白居易曾在七松亭上焚香拜佛。
扫石留僧听远泉:指李白曾在七松亭上题诗。
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指唐代玄宗皇帝曾在七松亭上赐宴。
【译文】
在七松亭上遥望长安,高耸入云的树木,悠闲自得的飞鸟,眼前尽是一派闲适宁静的景象。
这景色已经和陶潜隐居田园时的景致一样,哪里比得上陶潜那样悠然自得地耕种在谷口?
我正焚香拜佛,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钟声,原来是有使者在前往京城。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仿佛能看到宫中钟表的滴答声,那清脆的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好像连天上的月亮都为它伴奏。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诗人以“七松亭”为背景,通过对亭上的所见所闻及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了对朝廷、对仕途、对名利的厌倦之情。
首联写登七松亭远眺,眼前是一片闲逸的景色。颔联以陶渊明、陶令相对照,暗喻自己与他们的不同。颈联描写自己在这里焚香拜佛,而听到远处传来阵阵钟声的情景。尾联则写诗人听到钟声之后,感到一种宁静的感觉,仿佛连月亮也在为他伴奏。全诗流露出作者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