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解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七律。首联写景,“三月三日”点明时令;“杨花绕江啼晓莺”写出了端午时节江边的景色。颔联写龙舟竞渡的盛况,“使君”“旗阵”表明这是在太守的带领下进行的。颈联写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破鼻香”和“银钗照日”形容女子们的服饰美丽,“鼓声三下红旗开”表现比赛的激烈程度。尾联写观赛的人对胜者的欢呼,最后一句“会到摧舟折楫时”暗示着比赛的激烈程度。全诗通过对端午龙舟竞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答案】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晴朗,江上柳絮飘荡着,江边黄莺鸣啼。太守未出城郭就已听到城中传来的鼓声,那鼓声犹如战马前的战旗,旌旗猎猎。太守出城,只见岸边的妇女们都穿着绣有龙纹的衣服,衣裙飘动,如破云霞。锣鼓喧天,红旗飞舞。两岸的女子们披挂彩衣,衣袂飘飘,香气扑鼻。锣鼓声一响,两艘龙船奋力向前驶去,掀起了万朵浪花。龙船上的人挥舞着旗帜,像万道飞虹。随着鼓声,两条巨龙从水面跃起,掀起千堆浪花。巨龙腾空,万剑齐飞,雷声隆隆,波浪滚滚。鼓声骤响,两条巨龙冲向对方,眼看要碰撞在一起,这时,它们都争先恐后地向终点冲去。观众们一片欢声雷动。前一条龙率先冲过终点,夺得了胜利,后面的船却失去了方向,纷纷摇桨而回。观众们惋惜不已。岸上的观众为前一条龙喝彩叫好。另一条龙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努力向前,终于也冲过了终点线。岸上的人们为它加油助威。诗人通过这一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佳节的热闹场面,歌颂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表达了诗人与屈原一样热爱国家的情感。全诗以热烈欢快的气氛贯穿始终,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喜庆、祥和而又充满动感的节日氛围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