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不敢卧烟霞,又见秦城换物华。
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侯家。
甘贫只拟长缄酒,忍病犹期强采花。
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艖。
《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诗歌原文: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逐句解析:
- 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东风带来风雨,吹过青翠的青山,诗人回头望向千家门户,只见一片闲适的草地。这里的“东风吹雨”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不安。
- 颔联“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诗人感叹自己的家乡仿佛就在梦中才能到达,而春天到来时,又有几人能归来。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担忧。
- 颈联“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广阔的田野和河流环绕着远方的浮云,宫殿的轮廓错落有致地映衬着夕阳的余晖。这句描绘了京城的宏伟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
- 尾联“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诗人感叹自己作为读书人,却逢乱世之难,只能孤独地居住在秦地的关口。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自己处境的悲哀。
- 主题思想:
- 思乡与忧国: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京城的繁华,反衬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他不仅是在怀念故乡的宁静,也是在忧虑国家的动荡不安,这种双重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象征与隐喻: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富含深意,如“川原”象征着家乡的原野,“浮云”则隐喻着变幻不定的政治局势。
- 语言风格:
- 简洁与深刻:卢纶的诗风简洁明了,但又不失深意,能够引人深思。他的诗歌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情感。
- 历史背景:
- 安史之乱:这首诗创作于唐王朝的安史之乱期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难。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读者共鸣:
- 时代共感: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和情感体验。
- 情感共振: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反衬出内心的孤独和不安,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普遍情感共鸣的杰作。
《长安春望》是一首充满深情而又充满力量的诗篇。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记录,也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一种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