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有灵草,生彼剡溪傍。
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
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
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
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
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此诗首联点出“东吴”之地;颔联写草名“恒春”的特点;颈联写将草奉于明王之意;尾联写草名能延年益寿之效,并以此勉励友人。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典得体,含蓄典雅。

【答案】

译文:东吴有灵草,生在剡溪旁。它既染上莓苔色又沾染菡萏香,被远道而来的士人采摘后献给明王。愿北阙常驻,南山长寿。金膏徒然施展其妙用,石髓也莫夸其良善。倘若能沾些仙药的涓滴,便可以回到长生不老的仙境。

赏析:

《省试方士进恒春草》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此诗借咏东吴所产的恒春草,抒写了对人生短暂的忧虑与向往长生不死的幻想。诗的起句“东吴有灵草”,以“东吴”指代江南一带。“有”字下得含蓄有力,表明恒春草并非天外来客,而是生长在人间的奇草。第二句“生彼剡溪傍”,指明了恒春草生长的具体地方——浙江绍兴一带的剡溪之畔。第三联写草色和香气,“既乱莓苔色”,说明恒春草长得很茂盛,“仍连菡萏香”,进一步描绘了它的芳香沁心脾,令人陶醉。这两句诗通过色彩与香味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了恒春草的外貌特征,为下文的赞颂做了铺垫。

第四联写恒春草入献明王之意,“掇之称远士”,是说草被远方的士人所采摘。“持以奉明王”,则是说他们把这样的草奉献给明王——唐僖宗李儇。这一联诗中运用两个典故,一是“掇称”,即“掇取”,二是“奉明王”,即“供奉帝王”。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和《汉书·郊祀志》,前者指从远处来的人,后者是指侍奉明君。这两个典故都与明王有关,因此,这一联诗的意思是说,那些远方来的士人把采来的恒春草献给了明王。

第五联紧承第四联而来,进一步描写了明王得到恒春草后的欣喜之情。“北阙颜弥驻”,是说明王看到恒春草之后喜形于色,久久停留。“南山寿更长”,是说恒春草能使人长寿,南山也因此显得更显苍翠了。这一句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二是《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南山在南山东面”。这两个典故都与南山有关,因此这一联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王看到恒春草之后喜形于色,久久停留。南山也因此显得更显苍翠了。同时,这两句诗也暗含了诗人对唐王朝的期盼,希望唐王朝能够长盛不衰,国泰民安。

最后两句“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是说即使有了恒春草这种神奇的草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石髓(一种贵重药材)也不能算什么好的良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有了恒春草这种神奇的草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这既是诗人对恒春草本身的评价,也是对唐王朝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赞美恒春草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长生不老的渴望与向往。同时,它也寄托了诗人对唐王朝的期望与祝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