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当窗啼晓莺,间关入梦听难成。
千回万啭尽愁思,疑是血魂哀困声。
【注释】
1.奉和:臣下给皇帝的敬辞。武相公:指武元衡,唐宪宗时宰相。春晓闻莺:春天早晨听到黄莺叫声。
2.碧树:绿色的树。当窗:对着窗户,形容莺啼声传得很远,好像在窗户里一样。
3.间关:声音凄婉,音调高而急。
4.尽愁思:把忧愁都吐出来了。
5.血魂:比喻哀痛之情深如血。
6.疑是:好像、仿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写莺鸟的啼鸣之声,通过听觉感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身亡的悲痛心情。“碧树”二句写莺鸟啼唤之景,“千回万啭”四字极言其声音之多,又以“尽愁思”四字道尽莺啼之苦。末句写诗人听后的感受,用“似”字作转折,写出了莺啼中蕴含的深沉的哀思和悲愤。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不正面描写莺啼,而是通过听觉感受来抒写对友人不幸身亡的悲痛心情。这种手法叫做“触类引伸”。“碧树”句写莺啼之景,“千回万啭”四字极言其声音之多,又以“尽愁思”四字道尽莺啼之苦。“疑是血魂哀困声”,这一句则将莺啼之苦与友人的不幸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现了诗人因闻此声而产生的深切悲痛。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的含蓄委婉和生动形象。诗人没有直接去刻画莺啼之苦,而是通过对莺啼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莺啼之声便有了丰富的内涵,读者也就可以从莺啼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悲痛之情。同时,由于诗人抓住了莺啼的“特点”(如“间关入梦”、“尽愁思”等),使莺啼之声显得更加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