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寒草堂暖,寂夜有良朋。
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
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
俱入论心地,争无俗者憎。

【注释】

  1. 山寒:山中寒冷。草堂:指隐居的茅屋。暖:温暖。
  2. 寂夜:寂静的夜晚。良朋:好朋友。
  3. 读易(yi):读《周易》。高烛:明亮的烛光。
  4. 煎茶:煮茶。折冰:指用开水将茶煮开,使茶叶变软。
  5. 庭垂:庭院四周下垂。河半角:指月光映照在院子的一角。
  6. 论心地:指讨论彼此的心性修养。争无俗者憎(zēng):谁说没有世俗的人讨厌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和抒情兼而有之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在宁静的夜晚相聚,共同探讨修身养性的心境,以及对于世俗偏见的看法。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句“山寒草堂暖”,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居住时的舒适环境。这种自然环境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也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安宁的空间。

接下来的两句“寂夜有良朋”,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在深夜相聚的情景。良朋意味着知心的朋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第三联“读易分高烛,煎茶取折冰”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时光的具体场景。这里,“读易”指的是阅读《周易》这样的古代经典;“分高烛”则是形容蜡烛燃烧明亮,照亮了整个房间;“煎茶取折冰”则描绘了煮茶时水温升高,茶叶变软的过程。这些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诗人与友人共度良宵的情景。

第四联“庭垂河半角,窗露月微棱”,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夜景。在这里,“庭垂河半角”指的是庭院周围被月光照亮的角落;“窗露月微棱”则描绘了窗外月亮的轮廓。这两句诗营造了一个静谧、美丽的夜晚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般的山水之间。

最后一句“俱入论心地,争无俗者憎”,是对整首诗主题的总结。这里的“心地”可以理解为心灵的修养或品性;“俗者憎”则表达了对于世俗偏见的不满和反感。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于世俗偏见的排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友人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