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门接巨垒,画角间清钟。
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
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
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道六年(1170)在浙江建德的甘露寺题壁之作。甘露寺,位于浙江建德县西北,始建于东晋咸康元年(335)。甘露寺为江南名刹之一,有“江南第一丛林”之称。甘露寺原为山僧所居之庵堂。唐天宝中,改为甘露禅院,后因甘露水而得名。宋元祐二年(1087),改甘露寺为建德灵济寺,宋绍兴年间改名为甘露寺。甘露寺与杭州飞来峰齐名,其景致之美,堪与西湖相媲美。
题甘露寺,首句“香门接巨垒”,以夸张之笔勾勒出甘露寺雄奇壮丽的气势。诗人用“香门”、“巨垒”等词语形容寺院,形象地描绘了甘露寺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的外貌。接着,颔联“画角间清钟”,则进一步展现了寺庙的宁静和庄重。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听觉意象,将清脆悠扬的钟声和嘹亮的号角声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妙的音响效果。颈联“北固一何峭,西僧多此逢”,则是诗人对甘露寺地理位置和佛教禅宗文化特点的生动描绘。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甘露寺独特魅力的赞美之情。尾联“天垂无际海,云白久晴峰”则进一步扩展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在这里,天空高远辽廓,大海波澜壮阔;白云洁白如练,山峰苍翠欲滴。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到了甘露寺独特的韵味和风采。
诗中“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两句写寺中晨晚景色,富有情趣。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寺院环境的静谧和幽雅,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寺院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