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别后何人见,秋来几处禅。
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
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

【赏析】

《寄石桥僧》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为酬答僧人之作,全诗写景状物,意境清幽,语言朴实,有禅意。

第一句“逢师入山日”。作者在山上遇到一位僧人,两人交谈甚欢。

第二句“道在石桥边”。作者问:“你修行的地方在哪里?”

第三句“别后何人见”。僧人回答说:“自从与你分别之后,没有人见过我的修行之处。”

第四句“秋来几处禅”。僧人说:“秋天的时候,我到何处去修行呢?”

第五、六句“溪中云隔寺,夜半雪添泉”。作者想象僧人在山溪旁的一座小亭子上打坐修行,他看见天空中的云雾飘浮,仿佛隔开了他与外界的联系,又看见夜晚的月光映照在雪地上,给泉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第七、八句“生有天台约,知无却出缘”。最后两句,作者感叹地说:“我们虽然生死不同,但是曾经有一个约定,你既然知道我没有出家修行的机会,那么就不要再出来相见了。”

【注释】

逢师:碰到和尚。

逢师入山日:指相逢之日。逢,遇见,碰到。

道:佛教语,道理,法理。这里指修行的方法。

石桥边:即石头桥边。

别后:离别之后。此处指作者离开此地后。

何人:谁,哪一位。

几处:多少地方。

几处禅:即“几座禅”,几座寺庙。

溪:水名。

云隔寺:即“雾隔寺”,云雾缭绕,仿佛隔着一座寺庙。

添:增加。

泉:泉水。

生:佛经中对已往世的称呼。

生有天台约:即“生有天台之约”,即作者与这位僧人曾立下的约定。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流派,创立于公元四世纪东汉末年,创始人是晋朝僧人智者大师。据说,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曾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结庐而居,讲学传教,后来弟子云集,声名远播。因此后人就把这个学派称为天台宗。

天台约:即“天台之约”,即作者与这位僧人曾立下的约定。

却出缘:佛经中对过去世的称呼。即前世因缘所牵。

却:同“决”。

【译文】

我遇到和尚进山的日子,道法就修在石桥边。

离别后,谁能看到我的修行之处?

到了秋天,我到何处去修行呢?

溪水中的云雾好像把寺庙遮住,夜半时分,白雪映照在泉水中。

我生时有与天台宗的约定,今生没有出家的缘分,也就不必再出来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