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出鸟宿后,萤火白露中。
上人坐不倚,共我论量空。
残月华晻暧,远水响玲珑。
尔时无了梦,兹宵方未穷。

注释:

就峰公宿:指与山中隐士就宿。峰公,即东晋僧人道潜(356-421),隐居于剡县大溪山的孤屿上。就宿,指就寝住宿。

河出鸟宿后:河水从鸟宿的后面流过。

萤火白露中:萤火虫的光亮在清晨的薄露中闪烁。

上人坐不倚:上人盘腿坐着,两脚没有放在地面上。不倚,不靠。

共我论量空:和我一同谈论佛家虚无之理。量,衡量,讨论。空,佛教语,指一切皆空,无自性。

残月华晻暧:月亮的光辉微弱而昏暗。

远水响玲珑:远处的流水声音清晰悠扬。

尔时无了梦:那时你并没有做梦。尔时,那个时间。了梦,了却梦境,即醒来。

兹宵方未穷:今晚这个夜晚才刚刚开始。兹宵,今夜。方,纔,刚刚。穷,结束,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和山中隐士就宿时的即兴之作。全诗通过写夜宿山中的所见所感,表达出诗人对佛理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超脱世俗的心境。

首句“河出鸟宿后”,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图景,河水潺潺流淌于山林之间,鸟儿在河岸边栖息。这种宁静的环境为下文的抒发感情提供了背景。

第二句“萤火白露中”,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微光下的萤火虫犹如点点星光,洒落在清澈的水面,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萤火虫的出现似乎预示着诗人内心的某种觉醒,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三句“上人坐不倚”,展现了隐士的超凡脱俗。他盘腿坐在草地上,两脚悬空,仿佛与大地隔绝。这种姿势象征着他对尘世的超然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第四句“共我论量空”,则表达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默契与交流。他们一起探讨佛理,寻求心灵的解脱。这里的“量”指的是衡量、探究,“空”指的是佛教中的虚无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第五句“残月华晻暧”,描绘了残月的光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这里的“华”指的是光芒,“晻暧”则形容其朦胧不清。残月的出现,暗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第六句“远水响玲珑”,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之美。远处的流水声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这里的“玲珑”形容水声清亮而圆润,给人以美好的听觉享受。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清澈和纯净。

最后一句“尔时无了梦”,则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心态。他并没有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面对生活。这里的“了”指的是摆脱、放下的意思,“梦”则指梦境或烦恼。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佛理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净土的理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