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
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
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嵝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
【注】
南棹:即“舟”,船。衡阳:湖南衡山的别称,在今湖南省中部偏南。
尘梦是非都觉了:尘世的荣辱得失都已看破,不再计较。
野云心地更何妨:野云无心无欲,心境自然坦荡。
岣嵝:山名,在今湖南境内。
中峰:衡山的主峰之一。
石窗秋霁见潇湘:《太平广记》卷一五○引《仙传拾遗》:“张果老常乘白鹿游于衡岳中。一日,遇一老翁坐石上,问曰:‘吾是何处人?’答曰:‘吾乃南岳中峰道士张果也。’”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南岳衡山游览时,偶遇一位隐居山林、不与世俗相争的高僧,并写下一首赠给他的诗。
首联说:“忽随南棹去衡阳,谁住江边树下房。”诗人突然随着南船去了衡阳(今属湖南),而那位隐士却住在江边树旁的茅屋里。这里用一个“忽”字,写出诗人的惊讶和惊喜。诗人来到南岳衡山,看到一位隐士,正坐在江边的茅屋前,悠闲自得地品茗读书,完全是一个脱离俗世、高超脱俗的隐士形象。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实际上却是写事,是写隐士的形象,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颔联是说:“尘梦是非都觉了,野云心地更何妨。”诗人看到这位隐士,想到自己曾经为世俗的生活所困扰,如今终于摆脱了世俗生活的羁绊,一切荣辱得失都已看透,心中再也没有什么障碍了。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前面两句诗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他感到庆幸的是,自己终于能够像这位隐士一样超脱尘世,摆脱世俗生活的束缚。颈联是说:“渐临瀑布听猿思,却背岣嶕有雁行。”诗人顺着山路走,来到了一个瀑布跟前,他听着瀑布轰鸣的声音,想起了自己的身世遭遇,感慨不已。他看到山谷里有一群大雁,它们排成队飞来飞去,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空中。诗人觉得大雁虽然生活在这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但是它们并不羡慕人世间的富贵荣华,而是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从大雁身上得到了启示,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曾经追求过功名利禄,但是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因此,他更加珍惜眼前的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尾联是说:“想到中峰上层寺,石窗秋霁见潇湘。”“中峰”是衡山最高的山峰之一,位于山中央,风景秀丽,景色优美。“石窗”是指山上的一座古老的寺庙里的窗户。当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堂堂的。这里用一个“想到”字,说明诗人此时已经来到了中峰上的层寺里,正在欣赏着秋天的美景。这里的“中峰”指的就是前面的“中峰”。而“潇湘”则是指湘江,也就是今天的湘江。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想到”字,说明他正在想象着自己站在这个高高的山峰上,俯瞰着脚下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无穷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南岳衡山游览时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名利地位的淡泊和超然。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