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破林烟出,俯窥石潭空。
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
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
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
【注释】
海阳:指唐代海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莱阳县。十咏:指《海阳十咏》,唐李益的组诗作品。
迥(jiǒng)破林烟出,俯窥石潭空:树林里烟雾缭绕,远远地露出山头来。俯瞰石潭,水清见底。
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水中的波纹荡漾着,仿佛在摇动着杏树间的屋梁,而窗外的风吹过松木,发出阵阵声响。
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隔岸的水面上出现了一座小岛,像一条彩虹似的桥从岸边延伸出去。
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九疑山位于南方,其北面的事都收入眼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七言律诗。首联写诗人遥望远方,远看山头,近观潭水。颔联写水中的波纹荡漾着,仿佛在摇动着杏树间的屋梁,而窗外风吹过松木,发出阵阵声响。颈联写隔着水的那一边是一片小岛,就像一条彩虹似的桥从岸边延伸出去。尾联写九疑山位于南方,其北面的事都收入眼中。
“迥”字点明时间,傍晚时分,诗人登上山顶,放眼望去,远处的群山在雾气中时隐时现,显得非常神秘。“出”字形象地描绘了群山在雾气中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窥”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仔细观察群山的场景。他不仅看到了群山的整体轮廓,而且还能看清山脚下的石潭和树木。这种细致的观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空”字则让人产生一种空旷的感觉。诗人站在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的水面,但水面却仿佛被什么东西遮住了一样,无法看到底部。这种空灵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古代文人墨客常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灵和超脱。
“摇”“韵”二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的景象。水流不断冲击着石头,发出阵阵声响。而松树则随风摆动,发出悦耳的音乐。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生”“带”二字则巧妙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远方。小岛从水面上浮现,如同一座孤岛;而桥梁则宛如一道彩虹般横跨两岸。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想象力。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九疑山美景的赞叹。九疑山位于南方,其北面的风景都被收入眼底。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使得九疑山的美丽更加令人赞叹不已。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之情。